经过三年多努力,院士港已集聚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93名、占比86%,建设300万平方米产学研载体,2019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综合品牌价值突破300亿元。2019年,李沧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
院士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院士港纳入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建立起省、市、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青岛市将院士港作为科技引领城的重要支点,在全市整合资源;支持院士港发展事宜同时列为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点建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
□李金夏
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
青岛国际院士港所在的李沧区是传统工业区,是近代中国纺织业“上青天”辉煌的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是新中国纺织业“郝建秀工作法”的诞生地。
57家老工业企业环保搬迁后,不仅带走了该区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大批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外迁,伴随了大批行业内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余存行业和企业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和吸附力,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佳的窘境一度难以破局。
形势逼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李沧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指示,立足于面向世界、为国聚才,从高点突破,瞄准国际院士这一顶尖创新人才群体,趟出了一条以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基因重塑新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青岛国际院士港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无可比拟的旺盛生命力。2019年以来,李沧区在保持签约院士总体规模108名基础上,探索构建刚性引进院士(年驻港9个月以上)、全职院士(年驻港3个月以上)、注册院士(核心团队驻港)以及咨询院士等多层次合作机制,动态优化院士结构。刚性引进了2名院士,入选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有5位院士年驻港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芯片、氢能领域千方百计引进了多名国际院士,与国内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规范评审评估机制,形成了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为双主体,以同济大学(北京)研究院和入港院士内审为双补充的“2+2”评审评估机制。注册成立“青岛国际院士港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5年内培养200—400名;湖南大学在港设立二级学院,给予20名教师编制,每年单列博士生招生名额20名、硕士生招生名额100名。
平台思维打造国际院士集群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青岛国际院士港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创发展环境,以构筑国际院士生态集群、院士技术创新(实验室)集群、院士产业发展集群、科技经典旅游集群系统工程为目标,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推动99.9平方公里的李沧全域转型升级。
院士港统筹推进“9个核心板块+3个协同板块+1个配套片区”的板块布局,以院士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主要方式,让资本、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激活起来。
目前,院士港载体体量实现了由50万平方米向300万平方米的跃升,具备了集中布局实验室、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大数据中心、工业楼宇、人才公寓等综合功能的条件。其中,院士港研究院项目、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项目、数字经济协同板块项目等,在2019年一年时间内实现从地下6层基础施工到主体封顶;院士港研究院项目获评全国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山东省优质结构工程。今年,青岛市将在胶州湾东岸15.7平方公里工业区规划建设楼山后科教产融合园区,探索整体开发利用路径和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