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外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是投资的具体体现,更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来让整个市场犹如遭遇了一场“寒冬”,青岛外资企业如何在这场“寒冬”中突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离不开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突围一
火力全开复产能
与京信电子同样为韩国独资企业的青岛罗元机械有限公司,复工后正开足马力生产热气接缝密封机、无缝粘合机等韩国NAWON品牌的机械,而在数十日以前他们还因原材料供给不足无法生产而发愁。
青岛罗元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压条机。
“没有原材料,即便复工也无法复产!”青岛罗元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初祺说,“当政府相关部门得知我们的困难后,积极协调本地配件加工、金属加工、涂装喷漆配套企业复工提供支持。目前零部件和原辅料充足,产能可实现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元机械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目前企业已累计完成调拨压条机86台,超额完成了国家调拨任务。“我们均以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与企业签订购买合同,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量。”韩初祺说。
位于高新区的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同样也进入了复工复产的“白热化”,其所生产的真空泵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食品等行业,拥有包括英特尔和三星等大客户。“能够及时复工复产,真得感谢高新区管委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李宁表示,“此前受疫情影响,公司的外部仓库迟迟不能正常运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现在仓储功能已恢复正常,保证了公司生产稳定运转。”
青岛外资企业可以按时复工复产,得益于各区市制定并开展的相应措施。其中,市南区制定了英文、日文和韩文的工作指南,定时对企业进行走访,并安排了外语专员到一线服务、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为外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北区建立24小时服务值班机制,利用微信群和服务热线,及时了解外资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响应企业需求。
西海岸新区出台促进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的十项措施,通过“专班+专员”落实分片包干机制、“线下+线上”强化破难解困服务、“软件+硬件”深化政策物资帮扶等措施;高新区设立1亿元主导产业扶持基金,在租金减免扶持、降低税费负担、鼓励科研公关等11个方面支持企业应对疫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