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5年12月15日上海市委第十届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近日全市15个区县也相继发布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可以说,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绘就,战略部署也已谋定,下一步就是要立足国家战略,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突出抓好事关上海2020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性问题。
我们认为,突出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是上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
开放是促改革促发展的主引擎
开放是促改革促发展的主引擎。“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和潜能,开放是促改革促发展的主引擎。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证明,开放是引领上海率先发展的先导力量,只要用足用好扩大开放的优势,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的动能就会被激发起来,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就会在新的改革动力下被突破。因此,如果说,开放、改革、创新是“十三五”发展主旋律,那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的根本路径似可表述为,“开放重塑改革新动力,改革释放创新新活力,创新探索转型新路径,转型实现发展新红利”。“开放改革引领创新转型”作为上海“十三五”发展的主基调,更要突出开放在全局中的领先作用,这不仅突显上海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导向,突显自贸区与“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也突显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的根本原则。
上海具有形成开放新优势的新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其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地位作用的加强,会倒逼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上海是我国开放最前沿阵地,获取开放先机自然得天独厚。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上海形成开放新优势提供了新机遇。
“一带一路”“十三五”时期将围绕“互联互通”进入实质性启动,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实现内外联动,这将推动上海与沿线国家和重要经贸节点城市开展投资贸易合作,加快构建起链接全球的贸易投资网络。而自贸区为上海提供了国际化平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民营银行发展、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等的加快推进,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业的开放,进一步释放了上海发展的活力。因此,“十三五”上海要抓住这些新机遇,尽快形成开放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升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
聚焦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
在加快开放中提升“四个中心”目标内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由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新型物流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实现形式,“四个中心”建设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伴随着TTP、TTIP以及中美BIT谈判的快速推进,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投资格局也正酝酿调整和重大变局,这决定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路径和方式必须紧紧跟上国际规则变化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为此,“十三五”期间,上海一定要以开放为引领,积极利用“互联网十”发展契机,与时俱进地提升“四个中心”的目标内涵,努力打造新经济时代的“四个中心”目标。比如,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四个中心”发展,实现两者的高度渗透、联动发展,发挥互联网在支付、清算中的便利性,实现整个商务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
在加快开放中聚焦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十三五”发展的主攻方向。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就是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新技术传播和交易中心,它一方面表现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产生,另一方面表现为由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化模式创新,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提高整个区域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就是要以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为抓手,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构建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高端位置,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国际经济、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纽约“硅巷模式”就是依托完备的商业环境,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嵌入式集聚发展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从而加快城市转型发展。
同时,要紧紧抓住开放带来的制度创新优势,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探索建立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中心,加快形成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国际技术要素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国际创新研发服务便利化交易平台,逐步确立上海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要素交易的中心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