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于世界而言,疫情席卷全球,冲击经济发展;于中国而言,迎来“十三五”收官;于上海而言,是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年。
在此背景下,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吸引了诸多关注。论坛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回应了当下有关国际合作、货币政策、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并释放了相关信号。
刘鹤指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他还表示,要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致辞表示,上海将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深化全球合作
年初以来,席卷全球的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在经历了短暂复苏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增长持续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在此背景下,开放合作被放到了更高位置。
刘鹤在论坛致辞中就提到,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更加重视全球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也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全球经济体系保持开放和互通,各国才能取得发展和繁荣。各国必须携手合作,共建建设性合作模式,以共享全球机遇、分担全球责任,在以开放、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秩序框架下,让贸易、资金和创新创意自由流通。
新加坡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目前正围绕人民币业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新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新交所未来有望推出挂钩中国债券的指数产品等,同时更多中概股和其他中国企业到新交所上市也值得期待。
在深化合作推进过程中,各国政策如何实施是关键。郭树清表示,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协调,尽可能形成合力,增大正面效果,减少不利影响。比如,大型经济体应当主动考虑自身政策的外溢效应,自觉平衡好内外部影响。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联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央行角色,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定政策时过于‘内向’,就有可能侵蚀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础,也很可能会透支美元和美国信用。”郭树清说道。
他还指出,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在谋划出台新的刺激措施,建议大家三思而行,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除了深化国际合作,在易会满看来,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他强调,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
此次疫情之中,国内的资本市场就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实现了常态化运行,重点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外资总体保持净流入,数据显示,5月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01.11亿元;另一方面,各方合作强化,金融治理效能提升,监管更具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