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焦新格局下的新要求新对策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20-07-02
0

  “上海在新格局中,到底是立足本地,还是立足于全国、全世界的大视野、大格局,是个关键。”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表示,上海的企业如果只关注产品本身,优势不大。但上海有国际交流深入、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应该努力从对产品的关注转向对产业的关注。可以在营销手段、渠道建设上加大力度,从“最会干活的人转变成最会做生意的人”。

  童继生还提出,上海在新一轮格局中,要学会集成全球的资源,尤其是国内资源,“鲜见混合所有制的怪圈必须打破,应该勇敢地把前40年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会的本事拿出来,去整合更多国内资源,为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作出贡献。”他说。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网华东分部顾问李卫东介绍,上海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做得比较踏实。比如上海电力部门“一口对外、一站受理、一次服务”就做得较好,带电作业、“先接电后改造”等做法大范围普及,大大提升用户体验。他梳理了上海在金融、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一些优势,“这些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李卫东还提出,上海应该通过带动周边来实现自身升华:比如旅游业,“为什么要把注意力局限在上海本地景点?”他认为,完全可以对周边旅游目的地输出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把上海变成周边景点的“路由器”,实现集成营销。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瞿秋平首先分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在指出短板的同时表示 “信心满满”。他提出,上海科创板是与科创中心等国家战略配套的。上海在金融人才吸引、营商环境营造方面优势和短板同在。他认为,上海在优化金融环境方面,“政策不少,有红利的不多”,与国内一些地方比也有提升空间。“实打实的金融产品交易,中国有足够力量了,但衍生类产品,必须做。”瞿秋平分析,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摩擦中,风险控制的地位会更加突出,而金融衍生产品就是国际上几十年风控实践的成果,有必要在这方面准备丰富的产品库,“将来需要时工具箱里才有料”。他建议,这方面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胆子要大一点。”他还认为,上海本地金融企业的实力和全国影响力仍需增强,“这必须有市级层面的规划。”

  市政协常委、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主席许臻认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建设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并实现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只存在时差”。他认为,机构开放、业务开放、市场环境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要素。“关键在于人。”他提出,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关系要搞清楚,“二者要匹配”。而其中的关键,是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监管机构。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