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想方设法推动越来越多高能级创新主体更好落户发展。围绕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上海不断优化环境、完善生态,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将本地集聚的创新动量向外辐射,以更好服务全国、链接世界。统计显示,今年虽受疫情和各种不确定性影响,但上海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三大创新型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标杆项目不断落地,呈现出足够的韧性与势能↓
新增长 新动能
对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机构——上海鸣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困扰发展的一大瓶颈正在被破解,在上海市域北翼的“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他们刚获得了近一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将建设一座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大动物实验中心。
心血管支架等创新医疗器械,在开展人体试验前,必须先用于猴、猪等大动物,每次试验一般要覆盖几百只,每只动物都要请专家主刀手术,并在之后两年持续随访。近年来,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热度越来越高,动物实验需求火爆,假如目前有企业要向鸣科医疗申请临床实验,至少要排队等上一年。而有了位于宝山区的新基地,情况将大为改观。公司创始人孙毅说:“我们在哪里,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就会跟到哪里。新平台预计将对上海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事实上,上海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年初因疫情而短期冻结,但之后很快重启。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统计显示,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同比增长48%;AI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541亿元,已超2019年全年;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6月由负转正后,至10月实现同比增长1.4%。
规模增长证明了上海创新型经济当下的韧性,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则让人们更能看好未来前景。今年,三大产业都有可以影响产业格局的重量级项目在沪落地:AI方面,以微软、亚马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大举布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牵头的新一代AI平台加速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格科微12英寸CIS芯片项目、闻泰科技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晶圆制造中心等百亿元级项目落地临港;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今年新签约84个项目,总投资逾6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落地的重大创新项目不仅推动上海经济回暖,其“创新辐射力”也涵盖周边甚至全国。腾讯在松江区投资450亿元建设的世界级AI超算中心,是今年全国新基建领域首个落地大项目,将带动G60科创走廊乃至整个长三角AI产业发展;上海化工区新启动的电子化学品专区,瞄准为全国提供集成电路关键电化学材料,“十四五”期末计划将全国的自主配套率从过去不足10%提升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