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总队长朱章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金鹏辉,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张广生和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先后围绕主题发言,并进行交流讨论。结合经济数据,朱章海认为,今年1至3季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上海全市的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持续恢复,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呈现了稳中加固和稳中有进的态势,“工业较快、金融较稳、服务业不断恢复”。经济效益总体上较好,但差异较大,“今年以来上海规模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利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是服务业的增速远高于工业”。新兴产业的增势较好,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他提醒关注服务业中的商务旅游、住宿餐饮等接触式业态,因为“受疫情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上海属于能源输入型的城市,“保供也是一场硬仗”。
“前三季度出口超预期增长,这在全国而言是普遍现象。在金融方面,上海金融支持经济的效率持续提升。”金鹏辉认为,要把上海的经济发展放在全球和全国的情况来判断。从明年经济运行态势研判上来看,新冠疫情无疑仍是非常的重要变量。“但是我们保持乐观。”他列举理由:全球贸易复苏态势比较明显、第三产业有望巩固恢复、新基建投资有望高速增长等。对金融形势的预判,金鹏辉认为,在多重目标的约束下,货币总基调还是“以稳为主,而且以我为主”。
金鹏辉建议,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强调全国性和区域政策的协调;更加强调操作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突出直达性和结构性,特别是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对小微企业专精特新等等这方面,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和直达;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和冲击应对,以长期均衡、短期有序的汇率,确保外汇市场可控。针对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应着力做好浦东引领区的“大文章”,包括深入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标准等的制度性开放;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加快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新型国际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并切实探索金融支持长三角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广生概括了上海经济结构特点的两个问题: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经济循环的外向型依存度比较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配置资源的市场主体不强。他认为,上海在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和地区总部集聚的同时,要花更大的力气吸引本国的跨国公司或者本土的公司。“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既要有国外的,更要有国内的。在通过跨国公司配置资源之后,增强自身经济的韧度,这样方可真正不受制于人。”
“上海要以建立新一轮高标准的对外开放的体系为抓手,利用优势发力。”杨成长认为,除了在浦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外,应特别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的优势”。他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上海的服务业推动力度很大。上海要大力发展的专业服务业,主要是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中介服务业等,要以标准、资格和专业协会为抓手,划清边界,顺势而为,争取形成高地。上海还要抓住产业、金融科技的循环优势和超大规模城市内需的优势发力。
展望明年经济发展,杨成长认为上海应关注消费调控模式,在建立高品质生活的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下功夫,切实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据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介绍,经济委将继续邀请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开展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评估座谈,以期更好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原创 政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