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强化人才标准为发展提供支撑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11-20
70

  规范程序,严把“入关口”

  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必须首先把好人才“入关口”。早在2011年,江苏省气象局已制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招录暂行办法,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工作信息。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主管部门指导下,省气象局委托专业机构组织招聘笔试,严把审核、考试考察、体检等各个关口,确保招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在严格规范选人程序的同时,江苏省气象局严格控制招录专业和条件,注重吸纳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知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省气象局直属单位、市气象局和苏南地区县气象局的工作岗位均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在省气象局直属单位岗位面试环节中,用人单位增加了对考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考察,为培养有影响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做好储备。

  一系列重磅选人举措,厘清了江苏气象部门增量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江苏气象部门人才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至2015年共招录毕业生263人,其中博士生占8%,硕士生占52%。省气象局直属单位招录的57名毕业生均为研究生,其中省气象台等单位招录博士15名,集聚起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后备人才。县级气象部门的人才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苏北地区,每个县气象局都有1名至3名大气科学本科以上毕业生,37.5%的苏中地区县气象局和68%的苏南地区县气象局均有1名以上气象学硕士研究生。

  统筹规划,丰富育人途径

  在《江苏气象部门“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江苏省气象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由业务科技带头人、骨干人才、青年新秀、新入职人员等组成的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在江苏省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省气象部门的人才计划自2015年起列入江苏省财政年度预算。

  开展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是江苏省气象局近年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手段。分层递进式的思路体现在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各单位通过“新入职人员成长计划”对新入职人员进行跟踪培养,使个人成长计划与单位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新入职人员的成长进步;通过“业务科技青年新秀培育计划”,加强对35岁以下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人才进行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通过“业务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选拔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业务科技人员,培养其成为本专业业务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此外,江苏省气象局还大力推进省级首席预报员、服务专家培养计划和基层综合气象业务岗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等。

  依托本地的气象高校资源,江苏省气象局开展的“名师导航”等活动,大大增加了育人途径。如今,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定期到省气象局坐班,以专家“问诊”、专题研讨、技术指导等形式对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进行辅导;省气象局与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培训班,对各层次人才进行轮训。近三年来,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也进一步加强,先后有6名技术骨干被选送至美国进行访问交流。依托中国气象局、省政府各项政策,省气象局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专家,构建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的双向人才培养新格局。

  多种培养计划的实施,激活了存量的“一池春水”,存量人才队伍的素质显著提升。2011年至2015年,全省气象部门新增正研级专家12人、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3人、省政府“333”人才培养工程17人和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两人。

  强化标准,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江苏省气象局进一步规范干部工作程序,强化标准。

  从制定省气象局直属单位、市气象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到实行干部任用职数预审制度,再到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和干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江苏省气象局风清气正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同时,省气象局还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和省气象局机关内部的轮岗交流,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干部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落实中国气象局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省气象局将处级以上干部、重点岗位干部纳入地方党校轮训,省、市、县气象局公务员统一由地方公务员局培训,并依托干部培训学院等自主办班开展培训。据统计,全省气象部门正处级领导干部中博士占15.2%、硕士占24.2%。自2011年以来,省气象局对90%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补充,挂职锻炼干部8人,轮岗交流处级干部24人。

  此外,省气象局机关内部的人才补充通道也被进一步打通,良好的岗位交流和基层选调工作机制及合理的考核方式,助力年轻干部在成长和学习中不断打牢基础。

  作为中国气象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和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江苏省气象局将继续发挥气象区位优势,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优化分类、分层、开放式的人才评价、使用、培养和激励手段,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气象人才强省目标,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