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讯 2016年,创新驱动已成为新常态。今年的全国两会强调,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初,市委书记魏国强调研全市科技工作时指出,要引导企业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增长点,积极争取更多科技资源落户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也多次强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方向既定,落实为要。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科技局长会议给出了新一年科技创新的“组合套餐”: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服务企业创新主体和园区创新主阵地,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聚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撑、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合作交流四个平台,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科技奖励,激扬创新正能量
今年初,市政府公布2015年全市科学技术奖名单:卢秀强、管小青荣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微型混合动力车起停系统用AGM蓄电池”等6项成果获得科学技术一等奖;“单晶碧玺保健型装饰贴面砖”等18项成果获得科学技术二等奖;“观赏和药用石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等34项成果获得科学技术三等奖。
据市科技局成果处负责人沈洪介绍,这些获奖的个人及项目,选自全市各行各业,对各领域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市政府专门颁发证书并给予资金奖励。
新常态下,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而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为充分调动全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2年起,我市启动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如今,这已成为全市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当年,我市下发了《关于印发宿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市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层次、评审程序、奖励标准等,借助奖励氛围推动全市科技工作开展。
如何真正遴选出技术过硬、行业领先、社会公认的“含金项目”?宿迁的做法是,实行规范化运作、全程化监督、专业化评审。市科技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组审查,对不同层次的奖项分别设置评价指标,邀请的评审专家系委托第三方从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中产生,均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覆盖各个专业领域,并与他们签署评审工作保密协议。评审前,将参评项目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评审过程中,省科技厅相关部门全程参与,还邀请市财政、监察部门对评审工作实施监督。
“确实挺严的,从提出申请到下文公布,要经过初评、总评、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参与评审的专家压根就不知道是谁,只能等待最终的结果。”一位获奖者坦言,这能保证科学技术奖的公信力。
清风劲吹,吹皱一池春水。科学技术奖的评定,激扬了科技创新的正能量。2014年,我市共3个项目入围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为历年之首,且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2014、2015年,我市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数及获批资金额均位列苏北第一,共获批10个项目,其中有5个项目获批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