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6-05-23
182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非农产业的支撑;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城市作为依托;在产城融合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之间是互促互进关系,必须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升提供经济支撑,更要做到以城市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快苏州产城融合的步伐,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突出在制度环境上做文章。多方位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完善政府产业、人才、金融、创新科技等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开放性和发展动力;完善决策体制,加强政府对片区发展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健全职责明确、执法规范、管理科学、办事高效、保障有力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在逐步建立与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做好文章。

  二是加快在产业载体上显优势。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应打造“文智商旅”全产业链体系。发展创意产业内容制作、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以及创意产业旅游体验。以云计算为先导产业,以创智文化产业、智慧科技服务产业和总部商务产业为主导产业,以高端非银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和旅游产业为配套的产业体系,成为未来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引领区。城市以产业发展提升新城的品质,按照先南后北渐进式地进行招商储备和引资,引入独立运营商负责各地块的开发和管理运行。积极推动与国内产业地产开发商合作;推进创意设计街区建设运营,做强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三是着重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联系各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与中心城区联通的大公交系统,建设新城停车换乘枢纽系统,在城市内部形成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着力提高城市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生活品质。通过优化整合新城与中心城区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种资源,为新城居民营造配套齐全、秩序良好、功能完备、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稳步推进核心商务区项目建设,把商业集聚区配套建设和人气聚集结合起来,打造商业核心圈。加快创意设计街区、创智科技园等大型载体建设。

  四是切实在配套服务上求实效。积极鼓励和扶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端品牌进驻启动区,尽快做好人口导入、产业导入、学校导入等,给予产业信心,给予城市新貌,为产城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探索构建重大项目合作机制,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的开发建设,务必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融合发展上求实效。

  五是努力在文化元素挖掘上求突破。在今后一段发展期内,应利用苏州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体验式旅游特色,形成完善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体系。科学合理运营土地战略资源,以启动区作为试验区,积累土地运营经验,布局未来城市生态。在发展期需要加大对城市品牌的营造和输出,特别加大对推广策略的研究和投入,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强势输出苏州的品牌形象。

  六是全力在金融体系职能求创新。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创新型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扩大担保机构业务补贴范围。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挥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对科技风险领域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城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打造产业集聚效应。更注重发挥资本优势,形成良性的创新投资环境。

  七是着重在人力资本发挥优势。人力资本是产城融合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加强人才教育和培训,鼓励人才引进,制度落实人才规划,落实专项资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住房优惠、创业扶持和税收减免等人才服务配套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创业与人才乐居问题。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行业组织,为海内外精英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各类优秀的聚集为苏州产城融合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

  八是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上争领先。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产城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和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优质企业,加强推动优质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争取先行先试金融创新政策,建立产业金融控股集团,完善投融资构架,逐步融入国家金融发展支持框架。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