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市正雄心勃勃开展一个计划: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交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推行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宜居宜业、最和谐幸福、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又恰逢全省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的时机,苏州的"三年行动计划"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事实上,苏州正以更新的发展理念、更高的工作视角、更强的责任担当,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其很多做法和经验都值得宿迁学习借鉴。
科技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走进恒力集团的苏州盛泽工厂智能加弹车间,数十台新型加弹机正不停运转。经过拉伸、加热、冷却、假捻、定型等工序后,一团团原丝迅速转化为成品丝,从加弹机里"吐"了出来。令人惊讶的是,偌大的车间内竟只有寥寥几人在操作机器。
"智能化改造后,原来一台机器需要两个人,现在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台机器,生产效率提高1.6倍。"恒力集团加弹E区车间主任王建根介绍说,恒力集团先后投入近10亿元进行工厂智能化改造,引进数百台新型加弹机和全自动外检机,从生产到检测再到封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已连续五年位列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竞争力第一位。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恒力集团坚持创新引领,通过"机器换人""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等方式,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先后承担60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自主研发聚酯纤维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据了解,去年,像恒力集团这样的智能车间,苏州市新增了52个。聚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州着重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寻求突破。
致力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和密度,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苏州不断谋新招、使硬招: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打造创新载体平台,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苏州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的招引和建设成效明显;设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放“科贷通”贷款70亿元;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7.2件,达到45.5件。
深入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苏州市积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牢牢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强化产业前瞻性布局,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喷薄而出。
昆山市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在开发区成立光电产业园,以龙腾光电为核心,共引进上下游企业36家,总投资金额从起初的15.69亿美金扩大到现在的100亿美金,去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将人工智能确立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通过集聚行业优质资源,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去年实现产值350亿元,增长30%……
按照目标,到2020年,苏州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纳米、半导体、光伏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培育年销售百亿元工业企业40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15家。
敞开怀抱,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上个月,苏州市、上海市嘉定区联合发布《关于打造嘉定区、昆山市和太仓市协同创新核心圈行动方案》。苏州、嘉定、昆山、太仓将联合推动规划互融互动、科创互促互补、产业互荣互进、交通互联互通等重点工作,逐步形成“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基本格局,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在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作为江苏的“东大门”、对接上海的“桥头堡”,近年来,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做深做透临沪文章,打造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会展旅游等特色创新集群,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与上海同频共振的现代化商务新城。
“前不久,昆山好孩子大型仓库特卖会在花桥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五天内销售额达5000万元,前来观展、购买商品的上海、苏州等地市民超10万人次。”花桥国际博览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博览中心以“借势上海引领、错位苏州功能、协同昆山产业”为功能定位,累计举办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近百个展会,现场成交额150多亿元。
发展会展经济是花桥经济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上海辐射,致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游戏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生动切面。如同一面透明的镜子,花桥对接上海展示馆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墙、规划模型辅以声光电等特效手段,向外界展示了花桥经济开发区深化与上海合作交流的经验做法和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