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试验”率先进行市场主体的塑造和市场要素的培育——率先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等等市场经济必备的配套改革,实际上培育了市场经济体系的雏形,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了成功的样板。
一、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
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光亮的篇章。众所周知,局部试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一大特色。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历史意义首先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第一,“试验田”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开路先锋和先行先试者。中国地广人多,有关路线方针的重大决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犯大错误,而局部试验则可以通过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与教训,然后把成功的经验推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第二,通过“试验田”的实践,让广大干部群众有一个评判、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在改革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面前,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感到迷惘,一部分人落伍掉队,一部分人因情感上或利益上怀念旧体制而激烈反对。这就要有一个成功的样板,让广大群众“民心向往”,让迷惘和掉队者及时醒悟,让过去的反对者转变立场,由此才能统一认识,把局部试验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全党全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现实依据。
二、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试验田”到“中国化”的飞跃
20世纪80与90年代之交,世界风云变幻莫测。
然而,复杂的局势没有动摇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反而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这些讨论会和谈话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十字路口时的对策探寻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种创新既要依据实践基础,也要最高领导机构的英明决策。建立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顶层设计,虽然经济特区最初的改革目标还不能说就是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但它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方向。
“南方谈话”吹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雄伟号角。1992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南方谈话”。
三、“深圳试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项伟大成果,那么,如何确定“深圳试验”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无疑是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开放最初是党中央确立的强国兴邦伟大战略,“深圳试验”是这个兴邦战略的探测器。局部试验是我党重大决策的一种先行试探方式,“深圳试验”首先是作为改革开放路线的探测器。试验成功,面向全国推广;试验失败,吸取教训就是了。执政党的这种做法可以防止万一决策失误将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次,改革开放路线是对闭关自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颠覆性变革,只有通过成功的范例才能吸引广大民众,统一全党全国人民认识,把局部试验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全党全国的路线方针。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一场重大革命,“深圳试验”是浴血奋战的先行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根本点就是从原先教科书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终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然而改革旧制度必然要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原有的意识形态也禁锢着许许多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这种背景下的“深圳试验”必然是一场严酷的斗争,一个新旧体制生死较量的战场,如同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确定建立经济特区时才满怀深情地发出了“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指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深圳试验”是卓有成效的“试验田”。在深圳这块“试验田”中,旧有的经济制度率先被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被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来。“深圳试验”先于全国冲破统购统销的传统流通体制,打开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工程招标,进行用工和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引进外资企业,出口创汇支援了国家层面的改革需求……更重要的是,“深圳试验”率先进行市场主体的塑造和市场要素的培育——率先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等等市场经济必备的配套改革,实际上培育了市场经济体系的雏形,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了成功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