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近年来,全市的水、气、声、固废、生态等环境指标均显著向好,尤其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保持低位水平,灰霾天数持续减少。2014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PM2.5平均浓度为33.6微克/立方米,提前完成下降目标,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最好水平。
许多人第一次来到深圳,便被深圳的绿化震惊,市民也常常点赞,深圳从绿城向“花城”蝶变。这一“共识”的背后是深圳孜孜不倦绘就出的花园城市风貌。一路一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一年中的某个季节,有些道路几乎就是一座花园。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仅有5个公园,而到今天,深圳已经拥有889个公园,成为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特别是一大批社区公园就建在居民家门口,许多片区居民实现了出门500米就能进公园的愿望,开门见绿,推窗见景。
作为全国一线城市,深圳在土地紧缺的现状下,绿化率已经超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6平方米,绿化品质也从国内一流走向国际一流。
人的现代化:城市文明水平全方位提升
35岁的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前行。
一位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直以来,深圳的决策者深知: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的确,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市民的人文素养与精神素质十分重要。一座城市,无论其有多少高楼,人均收入有多高,如果它的市民没有现代观念,就不能认为这座城市实现了现代化。
通往现代化的求索之旅,深圳在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上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提升,留下了一个个闪耀的坐标。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35年间,这座城市创造了万众瞩目的成绩。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前瞻的理性思辨与温暖的人文情怀相融合,展开了精彩的一幕:深圳读书月坚持16年名动全国、文博会成为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创意十二月点燃城市创意文化、市民文化大讲堂11年为市民送上800多道文化大餐、社科普及周专注社科普及10年磨一剑……全年无休的文化活动,滋养着城市的“文脉”,让这座城市散发出越来越强大的人文气场。
而近年来,历经特区建立30周年、举办大运会等大事件,这座城市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也得以不断提升。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及连续十二年举办的关爱行动,更让深圳因文明而闻名全国。
从2010年起,深圳开始进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将全市公共场所、空间的文明状态和公民个体在其中的文明行为都纳入测评范围,同时,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每季度听取城市文明工作情况汇报,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从测评开展至今,公共文明指数不断攀升,为城市文明发展留下深刻的足印。
“来了,就是深圳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折射出的城市包容力和荣誉感,正是35年特区令人骄傲的成就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已经成为了诠释现代市民素质的一个群体。
在深圳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志愿服务是其中的闪亮一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圳的志愿服务在全国首屈一指,从1989年起,深圳就在内地率先发展志愿服务,2011年,深圳喊出了建设全国首个“志愿者之城”的目标,激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热情。
而最新的数据更是令人对深圳肃然起敬——深圳全市有注册志愿者突破11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0%,平均10个深圳人里就有一个志愿者。无偿献血开展22年来,深圳已有283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567吨,用于救治患者94.6万人次。同时,已有173位志愿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温情洋溢、文明有礼,崛起中的深圳,正在用35年的光阴,向世人展示着一座现代人文之城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始终是一个过程。在这路上,深圳的步履铿锵而坚定,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