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让改革创新旗帜高高飘扬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08-26
56

  一、改革创新记录着深圳沧桑变化和前行的足迹,深深地凝结在城市的灵魂深处,成为发展前进的核心力量。

  “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试验田”“窗口”“排头兵”“示范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深圳这个由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许多人期待这个奇迹的答案,找寻历史巨变的谜底,不难发现“改革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标记。

  改革创新记录着深圳沧桑变化和前行的足迹,深深地凝结在城市的灵魂深处,成为发展前进的核心力量。解读深圳这本大书,读懂领悟深圳“观念”,首先就要把握“改革创新”这个精神主旨,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了解这座城市。35年来,改革创新的主旋律,映衬着无数创业者和建设者的追求和梦想,引奏出一部城市发展的时代交响曲。在“敢闯敢干”“杀出一条血路”呐喊声中, 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一系列第一: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这一系列创新,突破了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前期高速经济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既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又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三期并存”的特殊阶段。一路高歌猛进的深圳也遇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压力、能源和水资源匮乏、环境及污染四大难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又该如何攻坚克难、打破坚冰?这无疑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严峻、但也更有意义的挑战。办法只有一个,道路也只有一条,这就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实现发展模式的升级换代,再闯出一条新路。

  二、“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以改革创新之举引领风气之先。

  秉持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新的世纪,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观念”。 观念的领先比GDP的领先更为重要。任何个人、任何地方、任何国家,要实现发展进步,都必须从解放思想开始,都必须以转变观念为起点。只有树立起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活力的观念,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共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要大力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发明。同时,也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增强全社会对科技的理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让科学照亮人们的生活。

  鼓起改革创新的勇气。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的改革已经走上攻坚路、步入深水区,前进中躲不开的困难和风险必须要应对,绕不过的“堡垒”和“关隘”必须要攻克,没解决的矛盾和难题必须要破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比过去更大。这是因为,“深水区”“硬骨头”往往是矛盾集中、制约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突破点。

  作为“特别能改革”的深圳来讲,要紧紧抓住那些社会关注度高、关联度高,人们思想困惑多、期望期盼多,回答解决挑战大、难度系数大的难题,攻坚克难、力争突破。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动力,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优势,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资源,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空间,攻“堡垒”、趟“深水”、啃“硬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以改革创新之举引领风气之先。

  三、只有依靠实践,付诸行动,实干拼搏,才能使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奏响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

  健全改革创新的科学制度。制度完善开明,就能激发潜力,迸发活力;制度僵化保守,则会束缚潜能,钳制创新。一个懂得并善于建章立制的城市,一定会拥有力量,大有作为。制度创新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政府的制度创新,也包括法律制度的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公民权利制度的创新;既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也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

  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在改革中激发方方面面的创造潜能,形成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

  为此,深圳应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积极消除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及时定型完善好的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发展需求的新制度,真正构筑起有利于释放活力的制度保障体系。应加强创新体系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汇聚改革创新的庞大力量。深圳是一座魅力之城、梦想之城、创业之城,城市中洋溢的改革创新观念,浸润着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说,35年来,自愿来深圳的人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心怀梦想,不甘平庸,勇于闯荡,饱含着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新生活方式的冲动来到深圳。政府应保护鼓励各方面的创造创新活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鼓励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努力活跃学术空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种手段地推进创新的深化。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热情、改革冲动和改革干劲,应注重发挥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鼓励“草根创新”“全民创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正能量,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弘扬改革创新的实干精神。人间万事出艰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圳一路走来,走出贫穷落后,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实干苦干,靠的是一股拼劲。现在,改革的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各种设想、思路、方案层出不穷,关键在实践,重点是行动。深圳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进道路上风光无限,也会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每一个深圳人既要做梦想家,又要当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用劳动和创造托起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更高目标迈进。只有依靠实践,付诸行动,实干拼搏,才能使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奏响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