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发挥引领者推动者作用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3-06
50

  作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省政协委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专职副院长谭刚连续两年向广东省政协提交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案。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整个过程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湾区经济;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强调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今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强调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谭刚告诉记者,根据他最新的研究发现,2016年,深圳和香港两个城市加起来的经济规模,和旧金山湾区前两年的经济规模不相上下。在产业特点方面,谭刚认为,粤港澳地区产业比较有特色,珠三角地区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以及先进制造业,香港则有金融业,加上广州的贸易和物流,足可与世界级湾区的经济相媲美。

  市委党校教授申勇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雄厚,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1.4万亿美元,该湾区拥有香港和澳门2个自由港,深圳、珠海2个经济特区,南沙、横琴和前海蛇口3个自贸片区,形成了自由港、自贸区、经济特区等多重经济体的叠加优势。

  ●各城市能否真正融合发展成挑战

  谭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既要与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也要认真科学地梳理好湾区内各个城市、区域的不同诉求,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规划等方面都要按照湾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考量。

  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谭刚表示,各个城市、各个区域能否真正打破自己的利益考量,打破行政辖区的限制,真正按照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经济来主导区域发展,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系,将变得至关重要。

  谭刚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这当中包括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站在大湾区的角度和基础上建立的考核评价制度,“不是以你一时一地的发展来评价考核地方政府的工作,而是放到湾区整体发展的范围内去评价考核”。

  申勇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除了面临顶层设计缺失、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外,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各个城市、区域相互之间的融合度不够。申勇说:“如果我们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东京湾湾区内尽管云集了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等七个世界级的大型港口,但由于充分利用和共享湾区资源,港口群内部成功地进行了港口等级和功能划分并形成一个有机群体。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多个港口大都以集装箱为主,腹地比较趋同,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能定位,恶性竞争激烈,重复投资严重。”

  申勇建议,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