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一直是青岛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是对标深圳差距最大的领域之一。
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的深圳,有6家民营企业上榜世界500强。作为国内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也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正视差距,才可能缩小差距;迎头追赶,方能变革突围。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环境,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青岛正在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全面发力、全力追赶。
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对标深圳与青岛民营经济,最直观的是量与质的差距。
市场主体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民营经济活跃度。深圳是全国唯一市场主体数量突破300万的城市,每千人注册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数,均为全国第一。根据2018年9月的数据,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29.78万户,不到深圳的一半。
除了数量,两地民营经济的差距更体现在质量上。深圳民营经济实力强、活力足、业态新,深圳7家世界500强企业中6家是民企,405家上市企业中85%以上是民企,1.3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80%以上是民企。相比之下,青岛缺乏民营龙头企业和民营上市企业。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青岛仅有5家民营企业上榜,与深圳的22家差距明显。
深圳的民营企业不仅包括平安、腾讯、华为、正威、比亚迪这样顶天立地的产业巨头,更有大疆、华大基因、优必选等细分行业领跑者。深圳是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刚刚发布的2018年独角兽报告显示,深圳的独角兽企业达18家。青岛只有4家上榜,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民营企业带有明显的硬科技属性,聚焦人工智能、、云服务、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而青岛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在新领域冒尖者偏少。
深圳在基础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撑,持续引进高端人才,支持创新创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在人工智能企业大多聚集在北京的情况下,深圳仍能涌现奥比中光、优必选等一批人工智能独角兽,离不开政府扶植政策,也离不开市场化运作。
深圳民营经济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的形成,背后是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梯度扶持和着力培育。四类企业总数4000多家,占深圳企业总量的2.7‰,创造的GDP约占深圳的33%,纳税额约占深圳企业纳税的31%。
法治化为民营经济撑腰
法治化对于一个城市的民营经济来说,就像空气、温度和水对人体一样重要。
民营经济的成熟度与法治进程密切相关,无论是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还是产权的保护,都有赖于法治的有效推进,有赖于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商协会和投资者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青岛需要着重追赶的差距。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深圳创新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