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才争夺战处于白热化状态。其形式不一:住房补贴、直接落户、购房补贴、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相应资助扶持。
其中,留住人才的关键点依旧是“住房无忧”。
但,这一次,深圳把人才争夺战拉升到新的高度。
一周前,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表示:
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为此,深圳市每年拿出1/3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会超过40个亿。同时,在境外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对海内外的人才进行15%所得税的优惠,深圳政府会代人才来补齐税收。
王立新现场呼吁人才“学成一定要归来,因为税收便宜”,“100万元年薪,本来要缴45万元的税,现在只要缴15万的税,一下子多了30万,日子会更好过。”
虽然这个数据让人质疑,按照内地个人所得税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式,年薪百万并不需要纳税45万元。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深圳直接把人才争夺战拉升到了新高度:大湾区要想打好‘科技牌’,就必须保障科技人才的财富。减免个人所得税,才能让人才致富而无后顾之忧。
美国对华为的持续性打压、深圳对外国技术稀缺型人才的个税补贴政策,无非说明了一件事:大国崛起要靠高科技,而不是房地产。
我们需要的是,埋头苦干的科技工作者,而不是拿着资金四处奔走的炒房客。
仔细想想,房地产的挤出效应,其实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消费支出减少、实体经济生存艰难、创业者被浇灭了激情……
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在的香港,就是我们沉痛的教训:生育率走低,老龄化严重,青年锐气消磨,低欲望社会,甚至催生出“有楼有高潮,无楼不要白撞”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