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落实、抓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集约为基础、以效益为核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生态产品,还为城市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支持有一定经济实力、较好市场观念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在农业领域发展,加快市级涉农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先后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乡村休闲游建设等发展理念和思路,每年以市委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十二五”期间,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武汉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式,在全国首次正式编制了都市农业空间规划——《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明确了都市农业发展目标、重点和空间布局,确定将我市农业发展空间划分成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三个区域。随后又编制了《武汉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武汉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2012—2020)》等,站在全市的高度为“三农”凝聚发展合力。
新构架
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初,我市成功获批进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序列,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5%以上,“三品一标”数量达到45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省级名牌产品42个,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35万家,比“十一五”末增加近1万家,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70.5%,比“十一五”末提高8.8个百分点。现代种业等高端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种都”品牌初步形成,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29家,全市种业产值达到260亿元。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经验多次在全国进行了交流发言,《人民日报》连续3年头版头条报道我市“三农”工作经验做法。
新进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516.73亿元,比2010年增长260%,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06:1,促进了农业一产“接二连三”。乡村休闲游迅猛发展,“十二五”实现旅游收入202亿元、接待游客1亿人次,比“十一五”分别增长215%、97%,促进了一产“接三带二”。“互联网+农业”稳步推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率先出台“互联网+农业”相关文件,3项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被农业部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0亿元,加快了多业态融合发展。
新成效
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绩斐然
扎实开展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减贫42929人,年均减贫8586人,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组织开展五轮“三万”系列活动,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建成中心村(社区)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湾)67个,武湖、五里界和奓山3个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街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低保、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每月320元、600元、350元,分别提高21%、19.5%、28%;义务教育入学率、完成率均达99.5%以上。水泥路、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农业信息等实现“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
新亮点
美丽新农村引爆乡村休闲游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以农业产业和当地文化为特色的赏花游、农家乐蓬勃发展,“美丽乡村”跻身旅游新热点。我市赏花游、乡村游在全国影响日益增大,吸引前来学习和考察的城市不断增多。“四季赏花,月月有游”格局基本形成,做到了月月有赏花会节,周周有赏花活动。特色花卉杜鹃、樱花等持续火爆,油菜花也受到市民的热捧,格桑花、郁金香均创造了单日接待数万人次的奇迹,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经营和发展。目前,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格局初步形成,武汉新花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201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8.37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3倍多。来自高铁线的广东、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和襄阳、宜昌以及城市圈内兄弟城市的外地赏花游客占三成。据携程旅游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武汉赏花游人气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排在无锡之后,超过南京、厦门、苏州等旅游目的地。
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722元
58.37亿元
370亿元
590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8294元
“十三五”
发展展望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以新理念、新主体、新政策、新方法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破解“三农”新难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确保城乡居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0年,我市农业农村主要发展目标: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城市、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样板区。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市提出:农业增加值增长不低于2%,快生菜自给率力争达到9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全市经济发展同步,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年度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