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业是关键。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全国一样遭遇到价格、补贴“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升高的双重挤压,存在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硬约束”倒逼农业加快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国务院办公厅7月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
昨日,全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钟祥召开,结合我省实际,指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之路究竟该怎么走?首要任务是什么?目标如何实现?
接二连三——
把效益更多留在产地
在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过去,村民们最发愁的是怎么把樱桃卖出去。
如今,该村借助山花、樱桃、草莓等生态亮点和产业优势,以“春赏花,夏品果,农家饭菜喷喷香”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赏花、采摘、垂钓、餐饮、住宿等一条龙观光休闲服务项目,樱桃在树上就卖个精光,地道的美食加上良好的生态,每年吸引50多万游客进村,旅游收入达千万元。
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沙洋的“油菜花节”、潜江的“小龙虾节”,还有宜昌的“乡村旅游节”,以“节”带活经济,以一产业为基础,促进二三产业紧密融合。
过去,我们把目光过多地放在生产环节,忽略了利润丰厚的二三产业。如何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链,将利润更多地留在农村、留在农民手中?
省委财经办(农办)新农村建设处正处级调研员王立说,更强的一产业、更优的二产业、更“特”的三产,应融合融通、互动互促,从而带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转型,要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形成网络链接,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
“产”“管”结合——
对质量安全“零容忍”
在天门市三新花椰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流传着一个关于“毒豌豆”的故事。
一次,天门市鑫天公司检测人员发现,从三新合作社收来的甜豌豆含农药残留,而这批甜豌豆即将打包出口到新加坡,三新合作社赶紧追查源头。
原来,蒋场镇但铺村的一名村民,在施肥之前没有清洗喷药桶,残留了少量农药。最后,这一批2400公斤的豌豆被当场销毁。
为了防微杜渐,天门市在产出地和市场都配备了速测仪,简单一测,就能初步判断产品是否残留农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代农业首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瓷”安全、易碎品,一不小心就会出问题,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坚持“产出来”和“管起来”——
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真正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放心。
严格加强监管。严格把好农业投入品关口,加快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
回归绿色——
向农业面源污染说“不”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遏制。今年7月,省农业厅立下军令状:未来5年,在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处理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0%以上。
我省有机资源丰富,但畜禽粪便利用率和秸秆还田率仍较低。据省农业厅统计,2014年全省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150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不超过80%。
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既要“保粮”,又要增收,如何兼得?唯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绿色理念“治污”。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指出,我省正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把其用量逐步降下来;推进畜禽污染防治,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农作物秸秆、农用残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机制创新——
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今年,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农民马继南格外悠闲,把自家的5亩地租给村支书胡涛,每年稳拿600元租金,自己安心在外打工,每月还有1000元收入。
2009年,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职责就是为农村和涉农各类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组织交易等服务。我省大胆试点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创造性地把土地经营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打开了农村改革的闸门。
发展动力大不大,关键在机制活不活。我省今年明确四项重点农村改革,围绕土地制度、劳动力转移制度、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4个方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度。我省是全国第二批整省推进的省份,每一寸土地都不落下,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紧建立覆盖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动的高效平台。
营造农业创业就业环境,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努力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探索财政资金通过担保、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银行高风险、不愿贷等问题,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市场各种要素资源向农业领域聚集,放大政府助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