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企“海上丝路行”签6.3亿美元订单,专家称“一带一路”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
□本报记者 但慧芳发自武汉
在繁忙的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货场,有两条“长途跋涉”的火车货运班列发展增速正引人注目。
“2015年,中欧班列(武汉)基本1周开出2趟专列,全年约110列,而据目前合作的物流公司市场调查,2016年中欧、中俄班列的需求是537列,增速呈几何倍数。”2015年12月21日,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段长龙文武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说,“现在货运需求很大。”
物流运输作为一个窗口,正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生意做到海外,拓展新的地理区域。
“作为全国性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正在推动东中西部经济平衡发展,解决中国经济中产能过剩领域的发展问题。”2015年12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我国将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汉新欧”缩短一月运输时间
湖北“一带一路”先行者之一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分会(简称“湖北省贸促会”),不时传来好消息。
2015年8月,由湖北省政府主办、省贸促会协办的湖北首届“海上丝绸之路投资贸易行”抵达泰国,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签订2.4亿美元泰国CORS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项目。
湖北省贸促会统计资料显示,去年8月,湖北企业抱团在越南、泰国、印度三国“首秀”,半月内共签下产销合同或达成意向协议共58项,签约总金额约6.3亿美元。
在湖北武汉等地区,依托于“汉新欧”亚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的开通,武汉直通亚欧国家的快捷经济运输通道被打通。
武汉铁路局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从2012年10月武汉—捷克的首趟中欧班列试运行,截至2015年12月,已开通武汉—波兰、武汉—德国汉堡/杜伊斯堡、武汉—莫斯科等中欧、中俄国际班列,整个行程抵达终点时间仅15天,比海运时间缩短近30天左右。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汉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正在扩大。”武汉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部长孙天华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2015年12月,武汉市总商会在新加坡建立第一个海外直属商会新加坡武汉总商会,并与斯里兰卡华侨华人联合会、缅甸中华总商会签订友好交流及框架合作协议,搭建武汉企业在新加坡、斯里兰卡、缅甸等地的投资和业务发展交流平台。
“2014年10月份境外投资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以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激发了企业对外投资活力。”成都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5年1-11月,成都对新加坡、老挝、泰国、文莱等8个国家的出口快速增长,累计出口达15.3亿美元,其中对泰国的投资增速最快,较去年增加114.6%,投资高达6亿美元。
跨境电商成新商业模式
“一带一路”正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效解决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2012年成立海外公司哈萨克斯坦千里马机械有限公司时,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华发现,在国内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工程机械设备,邻近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却需求旺盛,且其石油管道、天然气管线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
“中亚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着市场互补性,当时明显感觉到国外生意更好做,而且利润率比国内还高10%。”杨义华对长江商报记者回忆,在哈萨克斯坦投资不到两年,子公司产值达4000多万。
2015年12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中国经济一些领域产能过剩情况出现后,同“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合作,能使我国在国际范畴上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我们过剩的项目,中亚、非洲等国家可以进行转移对接。”
事实上,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合作区共计75个,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
“我国的高铁、核电等成套设备‘走出去’,也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更大空间,更上一层台阶。”张占斌介绍,作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创造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
“跨境电商等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依赖传统产业做外贸出口的模式。”一位经济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
企业仍需更多政策扶持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两年多以来,官方和民间均为“出海”做出诸多努力。
据了解,到2015年11月为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制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实施的方案,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率先根据自身情况发布实施方案和计划。
此外,各省市也主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一些“出海”的企业,明显感觉到国外驻地政府组织、办事机关、华人商会等,在投资过程中,帮扶作用非常明显。
以上述湖北“海上丝绸之路投资贸易行”为例,湖北省贸促会会长周彩娟表示,此次活动是该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将开启湖北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的新篇章。
不过,无论是上述铁路国际货运专列开通,还是建立两地商会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家对外投资贸易会、设立驻外办事处等,多位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还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初始阶段,在企业“出海”过程中,还需更多政策扶持和具体措施支持。
“以APEC卡(商务旅行卡,为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商务人员提供多边长期签证和快速通关便利)为例,目前在武汉市仅发放了500多张,而需要这一企业护照的武汉企业可能达5000多家。”杨义华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他正在提交一份扩大APEC卡发放渠道的政协提案。
张占斌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完成后,相关的具体设施将逐步出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都会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出台。“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产业规划、金融政策到国家之间的通关政策等,都会进一步细化。”
“‘一带一路’涉及面非常广,是很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特别是要很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更多的是要创造比较好的环境,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2015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司长田锦尘在“中国经济年会(2015-2016)”提出,企业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参与竞争,要遵循所在国的一些法律法规,遵循和尊重所在国的一些风俗和习俗,特别是要注意保护环境,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张占斌表示,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还需出台一些有符合当地国情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文件,以便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
我国的高铁、核电等成套设备“走出去”,也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更大空间,更上一层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