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即将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邹佳平,本来是抱着“参观”的想法来参加洽谈会的,现场体验后改变了想法,觉得“挺有意思”,也想留在武汉。该校土木工程系冯亮亮从辅导员那里得到信息后,立即决定前来参加。虽然现在还是大三,但他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洽谈会来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以后就业做准备。他表示,武汉的就业政策和环境越来越有吸引力,他相信留在武汉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
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的吴胜源,把简历投给武汉机场路发展有限公司。谈到心仪这家公司的原因,他说自己是新闻系毕业生,而这家公司正好有接收新闻系毕业生的意愿;再加上自己曾经在报社实习过,文字功底较好,所以他非常自信能够胜任。他说虽然武汉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很多,但流失比较严重,缺少留人的措施和吸引力。幸好武汉市委、市政府及时发现这个问题,迅速作出“五年内留下100万大学生”的决策,很有必要。
2009年毕业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肖胜,在参加洽谈会的同学中算是“大龄青年”。他同样把简历投给了武汉机场路发展有限公司。他说,武汉虽然入选为“国家中心城市”,但面临发展瓶颈,所以武汉的“留人”政策显示着一种魄力,需要很大的勇气。
陈创是钟祥人,今年即将从长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他心仪的单位是武汉市政路桥有限公司,因为有同学在这里。他说,留在武汉工作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不想离家人太远”,而且这家公司薪水“很吸引人”。
大学生留汉计划实施以来,武汉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而集中邀请大学生进企业洽谈,还是第一次。对武汉航发集团这种做法,大学生们点赞不已,同时希望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过来人说
两年内我从施工员成长为项目总工
武汉航发集团隧道公司 谭冲
2015年7月,我从华东交通大学隧道工程专业毕业,有幸成为航发集团的一员,近两年过去了,我告别了初出校园的懵懂青涩,逐渐成长成熟。
我第一个工作角色是现场施工员,生产一线的工作强度之大、条件之艰苦让我始料未及。但身体上的劳累不及心理上的困惑,我常问自己,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硕士毕业生,难道就只能每天守在现场做基层工作吗?说实话,当时血气方刚的我,心有不忿。
正在我困惑的那段时期,公司按照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一位毕业生指定了导师,并签订了培养协议。我的导师是我们的项目总工,因为师徒关系,工作时我开始更多的跟在他身旁,留意他的工作,关注他的言行。慢慢的我发现,原来每天我上班时,他已经到岗了,我下班后,他可能还在挑灯夜战。每次下雨休息时,他还会踩着泥泞,在现场检查一遍。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我开始暗自与他竞赛,他来的早,我来更早,他可能发现的问题,我尽量更早发现并努力去解决。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也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从工作中寻找到快乐,而我的不忿也不知何时消失不见了。
承蒙各级领导的信任,我目前担任市重点工程江北快速路一标段项目总工。两年不到,从施工员到项目总工,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推介发言
请你们选择大武汉
武汉市副市长 汪祥旺
今天的主角,是在场的各位莘莘学子。四年前,你们来到武汉。今天,在你们毕业面临择业之际,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那就是“选择”。大学毕业之际,你可能会选择去北京,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你可能会选择去上海,感受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时尚和繁荣。你也可能会选择去深圳,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速度。可我知道,在你们的选择里,一定有武汉!
在武汉的四年里,风华正茂的你们,一定留下了一生中特殊的记忆。我相信,未来,无论你走在哪里,当你们回首往事,一定会深深地怀念这座城市。
武汉,也一直记挂着你们。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多次强调,武汉将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通过“走进去”“走下去”“留下来”“干起来”等措施,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让大学生了解武汉、爱上武汉,亲近武汉、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安家武汉,扎根武汉、立业武汉。
目前,武汉全市上下正拟定一系列留住大学生的政策:
刚毕业的你们,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
每年建设5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让你们可拎包入住;
免费提供创业场地,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税收等额资助;
每年提供1万个基层岗位,畅通从基层岗位大学生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渠道;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大武汉对你们的珍视。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拳拳诚意,如同四年前你们选择这座城市一样,希望你们继续选择武汉,选择求才若渴的武汉航发集团,筑梦航空港,复兴大武汉。
用资源和情感让大学生留下来
武汉大学副校长 李斐
武汉现有高校79所,在校大学生130多万,数量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历届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今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用5年时间留住100万大学生,体现了城市的决心和诚意。作为在汉高校,我们将主动配合拼搏赶超、复兴大武汉的战略部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留在武汉。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作为大型市属国有企业,武汉航发集团举办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人才就业创业洽谈会,聚高校之才、借高校之智,搭建了企业与高校人才和科技交流的沟通之桥、友谊之路、合作之道,体现了企业尊重人才、渴求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愿望,展示了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强烈决心。作为在汉高校,我们将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服务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更多“创谷”;不断强化校企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用资源和情感让大学生留在武汉,把根扎在武汉。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武汉航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谢先启
当前,武汉正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全市上下都在行动,各城区纷纷进高校宣讲,浓墨重彩地端出政策,拿出岗位,千方百计留住大学生。作为市属国有企业,我们也积极响应、勇担责任,拿出不少于300个岗位,专车接请大学生进企业洽谈,零距离体验企业文化。希望你们加入我们的团队,留在这里燃烧活力青春。
生活需要诗和远方,也要脚踏实地的奋斗。按照湖北省、武汉市规划要求,武汉临空经济区致力打造一座涵盖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和孝感市孝南区的“两市三区”,占地1100平方公里的“大临空”经济板块,这也是全市“一主三副”空间布局的重要区域。预计到2020年,这一板块的GDP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现在襄阳或宜昌的经济规模。作为武汉临空经济区投资、融资、建设主体,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航发集团自成立以来,承担平台投资快速增长。同时,我们传统的市政业务板块也将在“十三五”时期,达到生产、经营双两百亿的规模。从未来这个经济体量来看,我们现有的人才队伍还不能与之匹配,正处急需用人之际,求才若渴。
今日的武汉、今日的航发,都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在此,我再次发出最诚挚的邀约,请你们留下来,在这里,你的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你能收获与能力相匹配的回报,成就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企业名片
武汉航发集团
武汉航发集团的前身,是解放初期的武汉城市建设管理局,1983年成立武汉市市政工程总公司,2002年组建武汉市政建设集团,2015年6月成立武汉航发集团。自组建以来,以武汉临空经济区的融资平台、投资主体、工程建设主体为工作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融资、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要求,坚持“投资、施工、实体”并举的发展思路,服从、服务于机场三期的建设需要,积极参与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实现了由施工企业向投资平台的转型升级。
集团现有职工2300余人,资产近300亿元,下属单位23家,拥有市政、公路、房建等各类一级资质15项,二、三级资质29项,年施工产值逾百亿元,已成为集设计、施工、投融资为一体的武汉市属国有大型企业。
按照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未来5至8年,航发集团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仅成立两年来,就完成了近200亿元的投融资任务。融资32亿元从首都机场集团购回天河机场股权;融资31亿元建设资本金保证机场三期工程按期完工;融资120亿元,启动江北快速路、机场快速线等交通路网建设;成功收购机场一、二通道公司股权,大力发展实体产业。截至目前,储备土地1.47万亩,取得授信额度13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