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而鼓浪屿、曾厝垵可以说是来厦游客最常去的两处地方。然而巨大的人流量也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负担和安全隐患。思明区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研,促进了鼓浪屿垃圾分类和曾厝垵消防工作的加强,为改善厦门人居环境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也为厦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福音。
人大代表推动鼓浪屿垃圾分类
鼓浪屿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在2017年将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基于“景区+社区”的定位,鼓浪屿旅游高峰期游客量井喷,每日产生的垃圾成为了这个小岛沉重的负担。
今年年初,鼓浪屿代表团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在鼓浪屿试点垃圾分类处理的议案》,被思明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为代表议案并提交区政府办理。
调研
日均垃圾产量超五十吨
鼓浪屿人大代表团经过多次基层视察调研,对鼓浪屿全岛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摸底。
他们注意到,2014年鼓浪屿日均垃圾产量约53吨,其中厨余垃圾约为12吨-15吨/天。 鼓浪屿生活垃圾采用人工混合收集、板车运输的收集方式,全部垃圾后期处理费用成本高。同时,鼓浪屿岛上产生的垃圾后期量大,并主要经填埋处理,对环境污染大。
建议
系统性推进垃圾分类
鼓浪屿人大代表团建议环卫部门要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系统性推进鼓浪屿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等工作。
一方面,鼓浪屿实施垃圾分类,制定并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从制度方面规范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比如垃圾费随袋征收、生活垃圾详细分类、“多垃圾多收钱”的垃圾收费机制等,以激励、约束或引导鼓浪屿市民、商家去实现真正可行的垃圾分类。
人大代表还提出,鼓浪屿垃圾可分为四类进行收集,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此外,应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由环卫部门实行每天定时定点收集垃圾,街道、社区相关单位引导居民商家将产生的垃圾在规定的地点、时间进行投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门前三包落实,既改变过去那种将垃圾放置在街道两侧、收运后再把垃圾装车的工序,又有利于维护辖区环境卫生。
推进
垃圾分类获各界点赞
在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和鼓浪屿街道的精心策划下, 鼓浪屿开展了“垃圾不落地,琴岛更美丽”每周六志愿服务活动和“垃圾分类进琴岛,美丽厦门共缔造”年度特别活动共4个场次。
本月13日,由爱岛人士、商家和居民代表在鼓浪屿共同发起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的爱岛行动倡议,为试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和提升鼓浪屿环境卫生水平打下基础。
住在龙头路的居民庄先生表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宣传引导,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了,鼓浪屿环境有了好转,希望垃圾分类行动继续推行下去,让每一个上岛的人一起共建美丽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