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国内首创的第一个本科麻醉学专业。专业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国际领先的科研创新平台,连续三年获评国内麻醉学5星级专业,其中在2017-2018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榜上,位居5星级专业排名之首。
麻醉学学科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
(二)教学及人才培养主要成果
徐州医科大学在麻醉学专业的学科管理、师资建设、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育人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我国麻醉学专业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重大奖项,主编《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原《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像。2018年,学校被遴选为2018-2022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作为国内麻醉学教育的领跑者,徐州医科大学享有“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美誉。截至2018年,共培养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4292人、硕士毕业生898人、博士毕业生37人,毕业生累计5197人,遍布中国大陆地区32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固,学科意识强,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并涌现出许多校友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中坚力量。
二、麻醉学专业“5+3衔接”方向的内涵
“5+3衔接”指的是5年本科教育+3年研究生教育,五年本科教育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教育。
研究生教育阶段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两种模式进行。全部考核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期间通过省级卫生行业部门的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者,由省级卫生行业部门颁发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三、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临床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医学教育和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治疗、疼痛诊疗、舒适医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生理机能调控、医学教育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够引领麻醉学科发展的卓越人才。
四、培养模式
(一)第一阶段(五年)
培养重点——宽基础。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麻醉学专业基础课程、麻醉学专业课程、科学研究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加强组织建设、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拓展,推行“早科研、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满足考核条件者进入下一阶段培养,不满足条件者转入本科生培养。
(二)第二阶段(三年)
培养重点——专硕规培两融合,临床科研双兼顾。本阶段将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两种模式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坚持科研与临床并举,突出临床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力求造就“双优”人才;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从事麻醉学基础研究,重在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可利用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临床研究中心和其他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良好科研平台及雄厚的研究团队优势,开展科研训练。
五、教学方法
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徐州医科大学创新麻醉学专业“5+3衔接”方向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视野。
(一)小班制教学法
改进传统课堂讲授方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二)双导师制
每位学生分别配备科研和临床两位导师,负责科研和临床学习指导。
(三)双语教学法
实行双语教学,增设外文原版教材;创立动态考核机制,制定阶段准入制度,完成阶段性任务者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六、临床实践环节
通过麻醉临床认知实践—麻醉临床见习—麻醉临床模拟—麻醉临床实习“四位一体”,以及“七段式”(医学感知阶段、医学认知阶段、预见习阶段、见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预实习阶段、实习阶段)培养模式,渐进性开展实践教学,并加强社区医院、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内容的开展。
七、修业年限
八年
八、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学位、医学硕士学位
九、学生就业方向
主要在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三级医院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治疗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的研究和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