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共建行业垂直互联网、重塑行业创新格局”为主题的“德稻全球创新网络-夏季峰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工信部相关司局领导、上海市经信委领导、国内外院士专家、业界代表和有关行业嘉宾出席了会议。
峰会着重探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机遇以及传统企业转型的困境与契机。经过多方交流与激烈讨论,参会各方积极呼吁,为创业、创新搭建行业互联网平台以解决人才、制度和资本三大难题。
人才制约创业和创新
峰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演讲中称:“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在知识资本即研发、设计、品牌、数据四方面加强投入,这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纵观当前整个中国的创业现状,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集中在O2O等消费互联网领域。而在较高门槛的3D打印、人工智能等领域却少有知名创业者。一个在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业公司推出的某品牌电动汽车最后被发现抄袭了特斯拉的设计。
再比如,机器人产业看似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其中的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全都依靠国外采购,所以南方的机器人公司也坦诚缺少人才做研发。显然缺少人才成为制约技术领域创业的主要阻力。
除了缺少人才外,获取人才的成本也非常高。一些非北上广深地区的大企业,想要转型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设计等技术创新行业,在本地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由于稀缺性,导致要价高,难管理。
随着行业的融合,人才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所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共享人才。为此,德稻全球创新网络(Detao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简称DGI Network)在全球范围内汇聚超过30个国家、24个行业领域的50位院士、500多位行业大师及领军人才,以及200多个行业权威机构等顶层智力资源。这些人才可以为行业的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带来充裕的知识资本与跨界支持。
管理机制制约企业转型
峰会上,IBM研究中心研发部战略总监李明表示,过去一年间,很多龙头企业都在探讨如何做“互联网+”,在原有的企业体 制内,人才、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都不适合创业和创新,导致创新成本过高。
目前,已经有许多传统企业希望在内部孵化出创新的创业公司,比如,海尔的创客模式,搞的轰轰烈烈,对外宣传的声音很大。但是我们看到在海尔这个体 制下,其所处的地域,创新氛围,都难以满足创新的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大动干戈,希望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行创新。比如,老牌的手机企业酷派与360成立合资公司,最近却闹起了纠纷,360以酷派将股份转让给乐视为由要求其支付15亿美元的赔偿金。此外,美的集团也获得小米的投资,希望可以获得创新的血液,但目前看基本难以奏效。传统企业以固有的组织架构,很难做出创新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