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沃锐猎头8月25日报道:整体上看,郑州市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不高,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在中部各省竞相通过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的新格局中,尚未形成有效聚集、整合区域资源的强大辐射力。
一、工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加速推进工业化阶段,工业是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标志,郑州市的工业短腿直接制约了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一是工业经济规模不够大,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5.5%,远低于武汉的38.2%,在中部及周边8个省会城市中仅略高于太原。从发展速度上看,虽然2002年以来,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2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但仅居全省第五位,不仅落后于济源(30.1%)、洛阳(28.1%)、焦作(26.2%),而且落后于商丘(24.2%),在全省工业发展中的领跑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二是工业结构层次低,能引领未来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目前,支撑郑州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仍然是煤、电、铝、建材等资源粗加工型产业,高耗能、重化工企业较多,2006年,煤炭、有色、建材、电力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3%。
二、开发区发展水平不高,增长极作用不明显
整体上看,郑州市在工业发展中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迟缓,集聚效应不突出,尚未形成项目建设的园区化、布局的集群化和发展的集约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规模小、水平低,不仅落后于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周边省会城市的一些开发区,而且落后于西部呼和浩特的如意开发区。2005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郑州高新区在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等方面分别居第33位、36位和30位,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和济南、西安等周边城市。2006年,郑州经开区工业总产值仅7亿元,只有合肥经开区的63.6%、太原经开区的11.4%、西安经开区的2.3%和呼和浩特如意开发区6.3%;郑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345.7亿元,也远低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860亿元、太原高新区的520亿元、合肥高新区的502亿元和西安高新区的870.43亿元。
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又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具有很多先天优势。特别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水平不高。农信社、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很薄弱,至今没有一家外资银行,资本市场发育不够,上市公司较少且融资能力有限。现代物流业比重低,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规范。2005年,郑州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7.8亿元,仅占生产总值的5.3%,而武汉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几乎是郑州市的三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郑州4A级物流企业2家,3A级物流企业1家,分别比武汉少1家和3家。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快,经济活力还不够强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2006年,郑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仅为全省平均水平,比武汉市低10个百分点。从全省范围看,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于济源、许昌、洛阳等市。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着品牌不响、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等问题,缺少规模大、效益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家放宽眼界,下决心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做长方面还没有把工作做足,还需切实激发经济迸发出更强的活力和动力。
五、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规模小
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导致出口产品层次低、创汇能力差,开放型经济规模小。2006年,郑州出口总额17.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9.9%,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周边的济南、石家庄、西安9市中,出口规模居第八位,仅略高于南昌0.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居最后一位,远低于合肥(36.4%)、太原(32.4%)、武汉(24.7%)、西安(22.9%)。并且,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不快。2002年以来,郑州外贸出口年均增速2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在全省仅居第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