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广袤的太平洋,上海正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通过不断自主创新,使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成果更好地符合市场取向、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
开放之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开展QDII2试点,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以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直接购买境外资本市场的苹果或阿里巴巴的股票;在总结沪港通经验基础上完善金融资产交易规则和机制,意味着未来或许会推出沪伦通、沪纽通……
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伦敦以首发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确立了自身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再下一城。万里之外的上海,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早已顺利运行,CIPS所在地上海,作为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围绕金融、文化、航运、商贸、专业、社会六大服务领域,推出了37项开放举措,有1037个项目落地;敢为天下先、敢于“吃螃蟹”,让上海创下了多个第一: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第一个海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第一次境外投资备案,第一个年报信息公示系统……
改革之城:破除桎梏、“双创”潮涌
10月8日,上海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国内第一张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同日,全球领先的移动出行平台Uber(优步)宣布入驻上海自贸区,新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1亿元人民币。
“专车走向合法合规历经风雨用了14个月的时间,感谢开明睿智的上海,说鼓励创新很容易,真正迈出脚步、创新进取需要勇气、智慧和担当。”滴滴快的CEO程维说。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开放包容的环境,上海正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潮涌。“只有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市长杨雄说,要进一步放宽视野,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和载体,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打开新局面,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活力之城:有容乃大,辐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今年以来,上海接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除完善居住证积分政策、完善居住证转办户籍政策、优化人才户籍直接引进政策等之外,还将外籍高层次人才中国绿卡办理周期从原来的半年以上缩短至90天,并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
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上海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通联国际市场、“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和枢纽港。2014年9月海关总署启动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十二城海关如一关”的格局。仅江苏一地就有8万多家进出口企业,70%以上货物从上海口岸出口,特别是苏南地区95%以上的货物从上海走。
“经过两年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的集聚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