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产业逐渐活力在创新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11-13
119

  上海文化产业的根本活力在创新,即率先开发新领域、新业态、新举措的整体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把文化在地生产、在场生产、在线生产三大模式融会贯通,形成全面感知、智慧节点、智能联接型的文化生产力模式

  “‘十三五’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节点,文化强国是什么样,到‘十三五’期末要形成基本框架。而上海是这个大框架里的重要一环。”在仔细研读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研究员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他看来,今天我们放眼“十三五”期间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上海担当。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花建表示,服从这一个国家战略,上海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率先形成新模式、新路径、新举措,这既是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体现,也是上海担当的具体落实。

  记者:可以预测,未来5年,上海将根据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双转型。在你看来,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什么?又存在什么短板?

  花建:上海文化产业的根本活力在创新,即率先开发新领域、新业态、新举措的整体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把文化在地生产、在场生产、在线生产三大模式融会贯通,形成全面感知、智慧节点、智能联接型的文化生产力模式。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中科技型、创意型、网络型的新兴板块发展很快,创新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增长动力。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没有出现市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文化上市公司,缺少像马化腾、马云、李彦宏这样的文化企业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这方面上海需要有所突破,需要经营思路上的大转变。

  记者:在今后5年的发展中上海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你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花建: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文化贸易领域也出现了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共同增长的趋势,而且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恰好是上海面临的重大机遇。过去上海的文化出口优势在文化产品,今后要把重点转移到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领域,包括文化产业的对外投资、并购院线、合作研发、购置优质资产、建立海外子公司、承包海外文化工程等。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