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蓝色深圳”彰显深圳打造世界级的海洋中心城市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6年12月30日下午,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在深揭牌,深圳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鹏城,又担负起国家赋予的新任务、新使命,海洋经济发展同时迎来重大机遇和新的平台。(详见07版)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海洋经济已日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新趋向。尤其是在新常态下,不论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升级方面,还是从“一带一路”看,“海”字上面都大有文章可做,城市迈入“亲海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257公里延绵的海岸线和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洋产业是深圳市的未来产业之一,深圳市政府于2013年底设立了每年2.5亿元的海洋未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据《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显示,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当然,拥有充足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固然重要,但采用怎样的综合管理机制,更好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沿海经济和产业形态向海洋环境友好型转变同样重要,这考验着一座城市主政者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智慧。
作为我国湾区经济的典型代表,深圳一开始从制度设计层面就作了精准思考和长远规划,某种程度上,正因为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的充分释放,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海洋资源配置等制度的详实保障,深圳海洋综合管理相关创新才有如此坚实的保障。
梳理海洋城市崛兴的关键要素,包括高度开放的货物贸易,创新机构的孵化,世界高端人才的吸引,流动畅顺的金融体系,动力强劲的创新能力,优渥的宜居环境等等,可以说,这些要素深圳已全然具备。不过仔细研究,这些要素功能的发挥都建立在生态绿色的发展道路之上。良好的环境生态,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决条件。此次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表明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世界级海洋中心城市方面已迈出关键一步。
事实上,如果单单从滨海城市海洋发展的经济意义上来理解,还不足以深刻认知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的重要意义,深圳不只将在海洋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样板和参考,还会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深圳经验。实质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自身经济的更好发展,更旨在“一带一路”中输出“蓝色”和“绿色”概念。
深圳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一带一路”也为深圳提供着自我改革、前进创新的机遇。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蓝色深圳”彰显深圳打造世界级的海洋中心城市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改革前沿的深圳,在诸多领域形成“深圳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供借鉴乃至复制的深圳样本。无疑,此次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将再次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珍贵的“海上深圳”样本,在活力、繁荣、创新的深圳名片下,再添一个“蓝色深圳”的闪亮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