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了解到,重庆市根据基层一线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制定了2015年至2017年“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上派培养规划,采取长期专业培养与短期业务培训、选派急需紧缺人才上挂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三区”文化人才。具体来说,重庆市将组织百名宣传文化青年骨干挂职锻炼工程;对播音主持、表演、美术、音乐编创人才紧缺,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招考引进人才的县区,每年分类举办两至三期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举办一期至两期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群众文化组织、节目编排导演、非遗传承、广电器械使用等;开通重庆市文化人才网,建立文化人才远程教育平台,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免费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对接当地文化需求
文化部有关人员告诉小编,“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特别注重结合当地需求开展对口支援。每年年初通过项目申报报送基层文化人才需求,地方文化机构将需求逐级上报,省级文化单位根据基层需求综合考虑派送文化工作者开展对口支援。
此外,通过项目制还可以开展灵活的短期项目支援工作。文化部有关人员给小编举例说,县文管所有一个考古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过项目制申报,最终由省博物馆联系选派考古专家支援到县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考古挖掘指导;很多县图书馆一直以来采用卡片管理图书,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却没有人会操作,县图书馆将需求上报后,最终由省图书馆安排工作人员到县图书馆开展一个月的计算机系统培训。
“三区”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传承和保护,“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也给予了专项支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非遗传承人到瑶族村寨开展瑶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培训,教寨子里的妇女刺绣,既传承了非遗记忆,也改善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贵州省组织100位县级、省级文化馆骨干参加由国家级传承人执教的侗族大歌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排他们分别奔赴100个侗族村寨,通过辅导骨干、组建歌队、开展活动等形式,提高当地群众对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
据文化部介绍,“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各地政府逐渐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局面逐渐打开。据了解,2015年是“三区”文化人才计划调整年,中央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督导检查,并针对在政策、需求、选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改进和调整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