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沃锐猎头报道:实施国家战略,推动“中三角”崛起,首先在于它是我国“一带一路”宏大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这是“一带一路”宏大战略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环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看法是,“一带一路”战略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带一路”战略所指向的区域范围就是特指中国境外的那部分区域,而广义的“一带一路”战略所指向的区域范围不仅包括中国境外的那部分区域,还应该包括中国境内的长江经济带以及其他与“一带一路”直接关联的国内区域。长江经济带东连“一路”西接“一带”,将“一带一路”全线贯通形成循环回路,并由过去基本上单边向东对外开放的格局转换为东西双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突出地体现为“1+3”结构:即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的“黄金水道”串起长三角城市群(或称长江下游城市群)、“中三角”城市群(或称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或称长江上游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1+3”结构中的“龙脊”,“中三角”的崛起,直接关系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此影响到“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战略体系的成效。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实际上是“一带一路”战略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么说,“中三角”崛起,将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中三角”的城市结构形式值得高度关注
小编:无疑,推进实施这一战略,现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区域协调、携手合作等。长沙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面对现实问题挑战?
李跃:系统科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的效能。“中三角”既可能形成“2+1”的双首位城市结构—武汉、长沙是“中三角”的两个首位城市,南昌是“中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也可能形成三城竞争单首位城市的局面—武汉、长沙、南昌是“中三角”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三者角逐成为首位城市。我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出现“2+1”的双首位城市结构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双首位城市结构也是“中三角”的最优选择。
为什么双首位城市结构才是“中三角”的最优选择呢?我认为,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中,“中三角”既发挥着承东启西的“龙脊”作用,同时又面临着东西两面夹击的双重竞争压力,单首位城市结构将导致“中三角”在与成渝经济区竞争中的优势下降。“中三角”与成渝经济区相比,前者的主要优势在其整体实力,后者的主要优势在其首位城市的驱动力。成渝经济区已经形成明显的双首位城市结构,无论是重庆还是成都,仅单个城市的综合实力都超过武汉,所以“中三角”与成渝经济区在首位城市的驱动力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显而易见的是,“中三角”只有形成双首位城市结构才能在首位城市的驱动力上与成渝经济区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