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人才新政执行一年多了,效果如何,很受关注。在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核心资源。
如何把我们需要的外地人才吸引来、留得住且干得好,是重要问题。
如何培养本地的人才并使之成为“香饽饽”,也是重要问题。
一个城市,如果对人才没有吸引力,发展就没有后劲。
让人才体面、舒心、有尊严地工作、生活、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大连做得怎么样?
5月16日,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装卸事业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童松年正在向工友传授划线技巧。
童松年是加工车间划线班班长、高级技师,去年获评“省级技能大师”称号,他所在的班组获得省市两级政府2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他的带领下,4名技工已晋升技师。按照大连市5+22人才创新政策(以下简称5+22人才新政),童松年可以参加大连市高端高技能人才的遴选。虽然已提出申请,童松年还是有些紧张,他说,全市每年仅遴选20名,但选上了,就可以连续5年每年得到2.4万元至6万元的补贴,技术革新有了资金保障。
记者了解到,2015年3月,大连市推出5+22人才新政以后,新增技能人才5.2万人,比往年多出3成。
5月17日,记者得到最新消息,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达了2016年度大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计划指标——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使用引才经费1亿元。
研发关键技术 设计高端海洋石油钻井系统60个外国专家团队带项目来了31名科技领军人才留下了
5月12日,记者见到刘鹰、王玲玲夫妇的时候,他们已正式调入大连海洋大学,孩子也成为育明高中的在籍生。
去年底,刘鹰夫妇被确定作为高层次人才,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入大连。由于调入手续须经省相关部门审批,需要一定周期,不能马上落户,他们的孩子在连读书成了问题。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即协调市教育局按照高层次人才子女择优择校政策,办理了在育明高中借读的手续,待落户后再正式办理入学手续。结果,孩子读书一点儿也没耽搁。
记者了解到,2015年,大连引进31名国家级及地方级领军人才,是2014年的5倍多。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泽旗,是大连鼎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去年9月,从德国柏林的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会归来,他收获了300万欧元的订单。“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展,开始还觉得心里没底儿,但是到了现场却出乎意料地看到,中国的智能家居技术是位于世界前沿的。”
张泽旗说,鼎创研发的一款智能插座,在展会上颇受青睐,一位芬兰的代理商一次就下了3万台的订单。“这款智能插座精致、好用、功能多,可以在手机上控制很多家电。”
张泽旗率领的团队目前拥有3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家庭智能照明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们的新公司——大连鼎视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智能无线车载终端项目,今年3月入驻大连高新园区创业大厦。
霍文武,大连广汇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提到引智工作,他特别兴奋。“引智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体现。”霍文武聘请的外国专家近野照夫多年前就成功研发并使用全株生态青贮饲料饲养日本神户黑牛,经验丰富。
每逢生产、饲养、建立免疫控制的节点,近野照夫都会到肉牛厂全程跟踪指导。霍文武告诉记者,他想通过引进国外专家,把一流的企业标准也引进来,不仅做一个养牛企业,还要带动相关产业链。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技术及配套系统研发”项目通过引进澳大利亚和挪威专家,重点解决了技术难题,成为我国首次独立设计完成的高端海洋石油钻井系统; 通过聘请比利时和法国专家,大连宗益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了“机场助航灯光正弦波恒流调光器”和“机场串联回路用正弦波恒流调光器”等关键技术项目研发; 大连天呈企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聘请俄罗斯专家解决了“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等技术难题,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年来,已有60个优秀外国专家团队带着项目来连,1100人次海外优秀专家与大连市企业深入交流。对大连而言,这不仅是引进人才数量和层次的新高,也意味着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资助技工出国进修 培养大连工匠
职业院校开设高级工专业
最高补贴50万元
创建于1946年的大连机车技师学院,被誉为“共和国第一所技工院校”。
不同于一般的院校,这里的优势是拥有最先进的“厂中校、校中厂”“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之中,形成了以产品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特色。
大连机车技师学院院长李永盛告诉记者,学院的实习工厂既是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课堂,又是承担着大连机车公司部分零部件生产加工任务的车间。他们将生产加工引入教学课堂,通过生产加工任务驱动教学,这种模式让学校与公司实现了生产订单、加工工艺、生产设备、人力资源的共享。
2014年,实习工厂的账面收入达到6300余万元。参加实习的学生,实习工资每月最多达六七千元,最少也有3000元左右。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这儿的学生不愁找工作!”李永盛很自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连市现有技工院校29所,在校生2.5万余人,招生数量每年保持在7200人左右。这离不开大连市对教学机制创新的激励政策——支持中等职业院校开设高级工及以上等级专业,对符合遴选条件的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专业建设补贴;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给予每人每课时120元补贴;引导职业院校为在大连单位输送高技能应届毕业生,对满足输送条件的职业院校给予20万元至40万元奖励。
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五大实训中心,年度完成实训1.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3万人次——大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责就是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实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服务。目前,大连市已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4个、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3个,每年实训1.2万人。
张立山,大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数控实习指导教师。去年11月,他参加了由大连市人社局组织的赴日本参加数控技术高端职业技能的培训。
5+22人才新政中,政府资助高技能人才进修深造是重要一项。目前,全市已有47名技能人才到日本丰田、三菱电机等著名企业研修,学习高端数控制造技术,大连市财政给予最高每人3万元的资助。
大连市目前技能人才总量达9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2万人。“我们希望在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超过3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25%以上。”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邸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