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康宁公司在新站高新区再落两子,康宁汽车内饰玻璃项目及康宁GPF(汽油颗粒过滤器)二期项目同步签约,这也是康宁和合肥3年间的第五次“牵手”。
7月16日,美国康宁公司在新站高新区再落两子。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建设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拟建议表扬激励名单”,我市以优异成绩位列其中。实力用数字注解更有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2.3%,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
城市发展“竞技场”瞬息万变,合肥靠什么引来更多大项目落户?康宁大中华区总裁兼总经理李放坦言,合肥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的人才供应水平、不断优化的城市营商环境,以及各级各部门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开放共赢理念,坚定了康宁扎根合肥的信心,推动一个又一个重要投资项目落户这座前途无量的城市。与之相印证的是,7月22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营商环境峰会上,合肥市荣膺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城市。
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城市榜单
聚焦重点、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合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更成为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引来大项目产业转型升级添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构建新型显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目标既定,我市持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并结出合作硕果。截至目前,京东方10.5代线和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成功量产、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康宁10.5代液晶玻璃基板一期建成投产、长鑫存储器晶圆制造项目首次投片。
继美国康宁公司汽车内饰玻璃项目落户后,同一产业链上的京东方精电车用液晶显示模组及车载智能交互研发平台项目签约,将打造车载及人车交互智慧生态产业链,这成为合肥与京东方在显示领域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京东方精电车用液晶显示模组及车载智能交互研发平台项目签约
大项目花落合肥,带来一系列前沿科技、创新理念和最新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如今,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图清晰可见: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晶合、长鑫、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晶澳、通威、阳光电源等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江淮、安凯、国轩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安科生物、美亚光电、丰乐种业等为龙头的生物产业集群,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强强合作,为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叠加效应”,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合肥正立足新起点,蓄力新征程。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世界都处在同一起跑线,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合肥晶合的生产车间
培育“新引擎”科技资源转为经济优势
新兴产业要腾飞,需要创新突破。在最前沿产业,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动力支撑,创新成果备受瞩目。
今年6月22日,第二届中国(合肥)类脑智能高峰论坛举行,“类脑智能开放平台暨人工智能开放社区”正式对外发布,这一平台将提高AI顶尖人才培养水平,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人工智能创新门槛。
图为第二届中国(合肥)类脑智能高峰论坛现场。
创新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我市产业发展激扬的最强乐章,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掌握行业话语权。对于城市而言,只有形成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及产业集群,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城市竞争中勇立潮头。为此,我市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市校(院所)共建一批共性研发平台,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研究院实现实体运作。据了解,我市企业创新平台快速发展,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总数达550个(其中国家级56个),产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合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品牌优势。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是要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依托“三重一创”建设,我市既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优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又紧盯科技发展新动向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加快培育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和高端医疗装备等未来产业领域。
打造“创中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基地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凭借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合肥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一步步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安凯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资料图)
今年6月,我市正式发布《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高质量发展30条》)及实施细则,这也是产业政策的“4.0版”,目的在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发力集聚资源,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前。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关于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专项资金、政策资金、产业基金及金融产品灵活运用、相互结合的资金支持体系。
政策支持下,全市重大基地建设梯次推进。省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7年,我市6个省级基地共集聚重点企业482家,全年实现产值2156.5亿元、增长27.5%。
放眼未来,到2020年,我市将重点培育发展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试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