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锐网】近日,市委召开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专题部署以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创新型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工作。
以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创新型经济跨越式大发展是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创新型经济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它对技术演进高度敏感,对高层次人才强烈依赖,因而,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充分利用高层次、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高层次人才是杭州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杭州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资源”。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初显端倪,竞争更趋激烈,以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型经济跨越式大发展,是杭州深入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打造杭州经济“升级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实施“521” 和“115”等引才计划,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到来,使创新型经济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成果。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机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笔者建议应抓好下面几个方面工作:
提高认识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生产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物质资本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测算,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上升到 80%-90%,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物质资本。在全球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对创新型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面对人才的渴求和世界范围的人才短缺,各国政府无不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应对。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各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他国高层次人才为己所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人才争夺和流动。高层次人才流动一般符合以下规律:向经济发达、社会环境良好和创新机遇较多的地方流动;向相对稀缺、供求失衡,价值较高的地方流动;向市场机制健全、分配制度合理、经济和政治体制科学、社会运行机制高效的地方流动;向流动成本低、就业风险小、人才市场发达、法律体系健全、能够充分体现人才自主性和发挥特长的地方流动。因此,杭州有必要把高层次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议政府一是增设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和海外留学人员的专门机构,加强与外国专家组织、留学人员组织等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海外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增设境外引才引智“窗口”,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二是大力引进国内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产业带头人,促进创新型经济整体发展和水平提升;三是建立人才梯队,鼓励企业与国际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来杭,从而更有效地扩大杭州创新型经济的影响力;四是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光靠政府强调是不够的,必须有企业家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家的真正理解和需求,容易成为一纸空文。当然,人才引进的最大误区就是要求功成名就,引进人才和引进招牌是不同的,人才强调的是活力和创新,招牌强调的是成就和名望,二者都不可或缺,但是要清楚定位,避免政策的含糊性,增强针对性。
整合载体
构筑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平台
整合创新创业载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完善和创新人才载体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磁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用好高层次人才的“舞台”。建议一是以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与产业的互动发展。项目是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项目集聚人才的“磁铁”作用。同时,人才的集聚也是项目顺利实施并不断延伸扩大的前提要求,要着力加快实现人才集聚和项目建设互动发展;二是要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建设互动。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突出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加快组建新兴产业企业联盟,推进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加速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人才链建设,形成以创新型经济集聚人才,人才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互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更多的新兴产业项目,同时,依据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注重对带项目的高端人才、科技团队的引进,实现引资与引智的互动并进。
另外,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宽松的环境能拓展人才成长的空间。高层次人才需要群养和交流,人才需要传帮带,高层次人才不是全才,只是补齐短板的功效,尤其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果没有其他人员配合,再强的人才也只是一粒米饭,而不是一粒种子;高层次人才更需要氛围和舞台,如果没有同层次的竞争,人才自身也会退化。因此,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尽可能多搭建高层次人才相互交流的平台,如开展学术研讨、建设相关网站、发行内部宣传刊物,组织旅游、游学交流、茶会等休闲活动。
立足长远
优化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最终目标将汇聚到创造力上,即人才引进能够以及将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关键。一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坚持行业认同标准,实施政府指导、行业协会自主的评价办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以企业规模、利税情况、信用等级等企业发展指标为依据,评定行业认可的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应政策。二是改革职称管理办法。职称评定注重评价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落实用人单位在聘任中的自主权,实行评聘合一,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当前侧重量化的评价制度使得年轻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待遇、难以获得应有的支持和科研平台,因此,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应加大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力度。
另外,注重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效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仅仅需要引进者本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还需要推动整个队伍创造力的提升。创新团队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参与竞争的重要力量和表现形式,有必要着力建设一批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引领杭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评选技术创新团队,考察企业创新成果、团队人才结构、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等,采用客观指标比较分析,通过层层审查筛选,坚持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的评价方法进行选拔;其次是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团队带头人和核心人员优先列入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结合杭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重点,探索适合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
创新机制
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体系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创新,良好的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根本保障。建议政府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明确高层次人才中长期目标、主要任务;构建与实践“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先管一段、不求终身”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人才以多种形式到杭州工作,如兼职的客座教授、专聘的周末院长等;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服务意识。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力军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对高层次的配置作用,增强人才市场的服务与导向功能。三是要积极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提高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高层次人才创新机制。
在具体政策方面,建议减免高层次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尤其是为杭州创新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减轻有功之臣的生活负担;建立高层次人才特别居住区,政府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就学及家属落户等问题,以点带面,形成模范生活小区,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对持有外国国籍的高层次人才,建立海外人才工作对接服务站,与他们及时沟通,了解他们工作近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在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内大多数政策不是很了解,办理各种相关手续流程也不是很清楚,建议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各类相关问题打包处理,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高薪能够吸引人才,乐居才能留住人才,两者兼顾的好政策,才能使人才更好地专注于科研工作,杭州高层次人才政策已有很多,关键是如何有效实施,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优化环境
拓展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空间
环境就是凝聚力、竞争力和生产力,在优化政策环境上,可借鉴相关城市的做法,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研发投入,同时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奖,重点奖励杰出的高层次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在优化服务环境上,对高层次人才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实行“一卡通”服务,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如提供人才公寓、餐饮服务和各种联谊活动,解决各种后顾之忧,为高层次人才营造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在优化体制环境上,加大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条件,如开辟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允许破格提拔,以事业上广阔的上升空间为激励;在优化人文环境上,积极搭建创业沙龙、企业精英俱乐部、学术论坛等综合性交流沟通平台,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促进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如对来杭州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荣誉市民”的称号。总之,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神鼓励、事业激励和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的良好环境。
一个城市不但要引进人才,还要有留才计划和举措,一是提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总体职业规划,让他们引进之后有用武之地;二是建立沟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及时兑现对他们的各项承诺,防止引进之后的人才流失。只有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留住引入的人才,从而避免出现“边引进、边培养、边流失”的尴尬现象。
一个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胆,容才之量”的城市,才会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才会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