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半年前,杭州的“金融小门店”如雨后春笋冒尖。可好景不长,“金融小门店”要么铁门紧闭,摇身变成了跨境电商的线下店、银行的社区网点,甚至是餐饮店、水果店等非金融相关行业。
不仅如此,高档商务楼里的金融投资公司也撤离了不少。在钱江新城多个写字楼,一些财富公司和线下门店已经撤离。而在市中心的坤和中心,据前台透露:“里面所有的金融公司已经撤离,一家不剩。”
”金融小门店“这词听起来真是萌萌哒,不过做金融,还是严肃点好。
【信息时报】P2P资金存管被爆“只签不用”
“民生签了近20多家平台,但系统对接一家平台就要花上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们从去年排队排到今年,忽然却又暂停了。”上述北京的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民生银行从去年到现在共签约了三批平台,但真正完成系统对接已经上线的,却只有积木盒子、e路同心等少数几家,其他都是‘只签不用’的状态”。
虽然“只签不用”,但大部分平台在签约那天就开始宣传”银行存管“了。
【21世纪经济报道】互联网理财抢滩智能投顾: 产品扩容与合规销售瓶颈待破
某互联网理财机构负责人所在的机构曾尝试将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与券商资管计划,引入智能投顾产品优选范畴。
但其中存在诸多产品合规营销问题——比如在线下销售信托产品与资管计划环节,相关部门要求理财经理进行录音录像,避免存在误导性销售行为;而在智能投顾模式下,客户通过机器自动化遴选理财产品,获得相应产品信息与风险提示,如何确保智能投顾模型能逐一准确识别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判断他是否满足投资信托产品、资管计划的准入门槛,存在一定的未知数。
这是个新的命题:理财,选理财师还是机器人?
【新京报】互联网金融需要一场拨乱反正
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确定国内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发展路径上走偏了。直白地说,只要有资金池、期限和规模错配等特征,就不应该归类为互联网金融,这样从事金融服务的公司,就应该按照现有法律归类管理。如果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做的实际就是商业银行、贷款公司等的生意,那么就应该按照《商业银行法》等规范其运作,做信托的业务就需按《信托法》规范,等等,因为不这样做将会陷入自由的悖逆,就是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新自由,实际妨碍了投资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投资人的风险暴露在了本不应该暴露的地方。
你是做理财的吗?不,我是做P2P的。
你是做P2P的吗?不,我是做互联网金融的。
你是做互联网金融的吗?不,我是做科技金融的。
所有的概念都是这样被玩坏的。所有的路都是这样被走歪的。
【信息时报】地产“大佬”纷纷试水互联网金融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风声日益紧张,但这丝毫不影响房地产大佬们试水互联网金融的热情。不仅万达金融、茂业金服、益田金融、绿地地产宝等横空出世,一些业务涵盖地产开发、百货连锁、物业经营的地产商也纷纷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