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借力创新驱动发展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2-13
155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跃升到第5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1年增长近16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1位……这是青岛实体经济交出的出色答卷。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青岛实体经济能“逆势飞扬”,源于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蹚出了新路,形成了独有的“青岛特色”。

  “实践一再证明,实体稳则经济稳,抓实体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早抓、早调、早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实体经济过程中,青岛针对制造业供给侧的短板,重点抓好“三个三”。

  第一个“三”,是“互联网+”“海洋+”“标准化+”。“互联网+”,就是推进青岛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经过多年持续努力,青岛的“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是青岛的优势,近年来,青岛提出“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海洋生产总值始终持续两位数增长,2016年前3季度,海洋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3.5%;制造的生命在于标准,为此,青岛将“标准化+”上升为城市战略,推动青岛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持续提升品质,质量管理全面加强,质量标准全面提高。

  第二个“三”,是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高新区“一谷两区”。蓝色硅谷围绕国家战略特别是海洋战略进行布局,聚集最高端的海洋科技研发资源;西海岸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形成大而强的制造业新平台;红岛高新区在做高、做新上下功夫,形成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新聚集。

  第三个“三”,是“去旧、促新、减负”。去旧,就是“腾笼”,“十二五”以来,青岛对老城区11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启动了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搬迁、关停、转型工作,坚决淘汰过剩产能;促新,就是“换鸟”,在老企业搬迁腾出大量土地后,整体谋划,片区开发,促进新产业、新动能的形成;减负,就是大刀阔斧地为企业降成本,“十二五”期间,青岛制造业百元产值成本持续下降。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