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背后是责任和压力,但全市上下信心满满。“定指标就是预计未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很大,但只要善于抓住趋势,利用好各种政策利好,苦干实干,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说。
独行快,众行远。“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众多国家战略“加持”的青岛,已经成为“最佳合伙人”,正在为人才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握手全球”的青岛,与国内外合作人携手前行,共商发展,共享荣光。
沿着 “以开放促创新、用创新倒逼改革”逻辑突破发展之困
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沿着这一“发展逻辑”,青岛经济社会呈现良性发展“闭环”。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青岛“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招。青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瞄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主动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机构改革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从‘小组’到‘委员会’,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党的领导的加强、职责使命的强化、任务导向的升级。”2月28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吹响了青岛全面深化改革新号角,青岛各项改革驶入“快车道”。
深化机构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青岛一方面严格落实“规定动作”:对应中央机构改革,与省级机构改革相衔接,同时设定“自选动作”:突出青岛特色、因地制宜调整设置党政机构和职能,组建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市海洋发展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等。目前,此项改革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纲举,方能目张。改革尤其需要抓住重点。当前,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就是15项改革,都是青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所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工作,打好了这些攻势就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个个行动方案“措施给力”,一场场攻势答辩“人气爆棚”,一次次思想碰撞 “火花四溅”,15项改革正在从观念变成蓝图,从蓝图变成现实。
6月3日举行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勾勒出青岛国企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以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和开放型发展为方向,激发深化改革创新力,重点管住产权、管好收益、防范风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创新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役若能完胜,对青岛意义重大。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制度供给做支撑。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制度创新高地的青岛,一直是制度红利的创造者与获益者。但也要看到,青岛的制度创新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追随型”的制度供给居多,“原创型”“领先型”的制度供给太少。青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一项一项制定改革举措,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民政事业关乎民生,痛点难点堵点较多。4月28日,市民政局与城阳区政府签署《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合作协议》,双方在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养老服务、婚姻服务、困境未成年人关爱、殡葬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打造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改革极具前瞻性,值得期待。
4月15日,青岛市政府发出通知,向市行政审批局划转行政许可及关联的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事项295项。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推进网上办理,缩短办理时限,大大提升办事人员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