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机遇,也是挑战。“走出去”面临全新的市场和社会文化环境,办工厂,做生意,既要考虑市场,还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苏州企业“走出去”,也并非全都一帆风顺,有的企业因遇到种种问题甚至“折返”。
技术人才的缺乏,是“走出去”企业在当地办厂遇到的普遍难题。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城市能级、历史、环境、区位等因素,中西部地区较难吸引专业人才,多数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从苏州等沿海发达城市“长途”输出。如康力电梯在招工时,每4位工人中安排一位曾在沿海城市打过工的职工,让他们发挥“鲶鱼”作用,带动当地人转变观念。同时,走到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年轻人很多到发达地区“打过工”,再加上人口规模本来就小,本地年轻劳动力相对就少。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理念等都存在一定差距。“效率低、员工不愿加班”现象较突出。
当地产业配套不全,也制约着“走出去”企业的发展。与大型企业、品牌企业“走出去”不同,目前一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受到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很难带动上下游生产和服务环节的重要配套企业一同“走出去”,而当地的产业配套也很有限。因此这些企业往往是“单打独斗”,没有产业集群效应。原料、生产与销售的分离导致物流成本的高企,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如华佳丝绸虽然取得了当地唯一的印染资质,但因上下游配套不足,征地210亩的印染项目迟迟不敢投入建设。
政务环境的优劣也是“走出去”企业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地政府往往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这些龙头企业在当地扩大投资、设立总部,但因配套、人才、市场的制约,盲目扩大投资也进一步积累了风险。如AB集团在秭归投资设立了中西部区域总部,但目前基本处于“空转”状态。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发出同一种感叹:“越早走出来,转型转得越早,企业发展越能拥有可持续的动力。”对于“走出去”遇到的种种困难,大家一致认为,加快融入,想方设法使企业属地化,是“走出去”企业成功的关键一步。比如亨通,过去10年,包括广东亨通在内,亨通集团完成了全国9个省市的产业布局。目前,亨通国际化布局的重心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独联体国家、南美等地,几乎都在“一带一路”沿线,正借着这一全新战略整合利用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和人才技术两种资源,拓宽境内、境外两大资本渠道,依托境外投资和产业并购,向着国际化企业转型。“走出去,抢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已不仅仅是崔根良的“野心”,更是一个民族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