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增强创新动力机制和创新活力,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了“集聚一流创新要素、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实现一流创新产出”的创新发展态势,以科技为主力的“创新生态圈”日益清晰。
“十三五”是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引领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苏州工业园区以2020年基本实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区和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为战略目标,在成为世界工业革命向中国传递的跳板后,更向全面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鼓劲冲刺,为建成“东方慧湖”和“天堂新城”储蓄强力动能。
创新升级: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苏州工业园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提出,要提速发展新兴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在继续巩固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一方面,强化“园区智造”,致力促进高端制造集聚,另一方面,强化“园区服务”,致力促造高端服务的集聚。
产业是经济增长的血肉,而体制则是创新驱动的骨骼。园区计划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为战略重点,全面完善“人才+资金+组织与机制”的“创新三维生态结构”与制度环境,汇聚全球要素,在动力结构上打造创新生态圈。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曾表示,创新生态圈是领先技术、创新产品、高端人才、产业资本、支撑平台和创业载体六大要素的集聚地。
“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是园区在激励创新人才方面出台的重要举措,助力提升人才的聚集浓度,提高园区的人才储备。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的整体环境,继续巩固“智慧人才”的智力基础,园区将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创新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和智力经济特征明显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打造创新驱动,政府的服务机制也做出更完善的结构性调整。对很多技术团队而言,缺乏管理、法律的经验往往是创业初期的难题,园区2009年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动对接企业所需的一切服务。未来,园区更将坚持政府引导和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打造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发挥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全面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并通过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等方式,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专业服务制度,打造创新服务的新高地。
创新保障:从“学习世界”到“走出中国”
全球思维、全球运作、区域协调、内外联动……汇聚全球资源,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十三五”期间的苏州工业园区,将以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契机,率先在全国探索外向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园区是向新加坡学习的“试验田”。从城市管理,到学习生态环保管理,园区内的规章制度无不彰显着西渡经验。接下来的五年,园区将全面深化中新合作机制,积极拓展中新合作平台,如借鉴新加坡金融行业发展先进经验,建立创新合作的金融机构市场化准入制度;加强两国研发,推进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科研院所、实验室,加强科研合作,交流知识经验。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除了对外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深化苏新服务业的领域合作,园区对内也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环太湖经济发展共同体,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新一轮的开放格局中,谋求互利、协同发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迎接分享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和标杆。
2015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正式揭牌,平台主要为园区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新的“走出去”项目也在平台创建的良好开端之下呼之欲出,如制定跨国公司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激励政策,促进内外资创新融合,建立“走出去”项目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优化组合、抱团出击”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表示,管理与机制应该围绕企业的需求创造、改革。“十三五”的一系列动作,正是实现“走出去”与园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促进优化国资空间布局调整,进而提升园区企业的发展战略空间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