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中的“短板”。
观点
●一要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产业。
●二要做优消费性服务业。积极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
●三要做大旅游产业。树立“大旅游”理念,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四要做活公共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社会养老、体育保健等公共服务业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与一线城市差距主要在第三产业上
我们有必要看到,苏州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就以深圳为例,2015年深圳实现GDP17503亿元,同比增长8.9%。进一步观察发现,苏州与深圳最明显的差距在于第三产业。2015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17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为49.5%,而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292亿元,同比增长10.2%,占GDP比重高达58.8%。也就是说,苏州的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是超过深圳的,差距就在第三产业。苏州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在GDP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2014年占比为47.2%,2015年就达49.5%,提高2.3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苏州服务业增加值达161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同期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速分别高出3个和5.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5%,首次突破50%,但与深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再看四大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67.8%、79.8%、52.0%和47.7%,前三者均高于苏州,与周边的省会城市南京(57.3%)、杭州(58.2%)相比同样逊色,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0.5%),略高于江苏省全省平均水平(48.6%)。
当然,这反过来也说明苏州制造业占比太高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对于一个制造业占比过高的城市而言,影响一定是首当其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