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人文积淀最深厚的中心城区。仅以区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全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4处,控保建筑252处,古桥、古井等古构筑物790处;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园林和大运河5个核心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6项、各级非遗传承人49人。
近年来姑苏区一直探路,要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要素积淀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构建起特色产业体系。姑苏区把文创产业提升到战略主导地位,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利用古城内原有老厂房相继打造了姑苏69阁、5166影视多媒体产业园、989文化产业园等文创载体,引进培育了“洛可可”“庞喜”等众多优质文创项目,推进实施了虎丘、桃花坞、渔家村等十多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以前我们主要是持续做‘加法’,大踏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瞄准未来,要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上取得突破,追求产业发展的‘乘法’效应,文化新经济就是我们找到的发展杠杆。”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建春说。
成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基地”没几天,姑苏区迎来北京萨博新经济发展咨询中心相关人员。双方共同成立“文化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这意味着,以“央地共建IP+共创育商能力”为核心基础的文化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苏州开启。
文化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首先是业态新。”北京萨博新经济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吴华认为,文化新经济发展是通过文化元素创意创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之间搭建桥梁,通过重塑、活化本地文化元素,为传统产业融入高附加值,推动产业新消费、新增长。姑苏古城内文化元素丰富,但文化业态比较传统、单一,呈现出“小”“散”“弱”的“单打独斗”状态。比如,以开发文化衍生品为主,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低;现在则要创新业态,打造一个个具有吸引力和关注度高的“文化IP”,最终通过平台运作,将“注意力经济”整体汇入“姑苏区”这个最大的“文化IP”,集束释放市场潜力。
文化产业竞争激烈,抢滩“文化新经济”,迫切需要一批既掌握技艺又懂得市场开发的文化新人才。而姑苏区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以传承人为主,他们有“绝活”却很难摸到市场“脉搏”。“苏州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具有极大挖掘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但往往呈现出保护有余而创新不足或过度演绎的尴尬。”“嗜闲居”团扇工作室当家人李晶说。这位“85后”扎根姑苏数年,苦学团扇修复、制作技艺,如今在微博上拥有66万粉丝,刘雯、林志玲以及热播剧《如懿传》中的周迅都用过他制作的团扇。目前,姑苏区已制定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要培育一批“李晶”。 10月中旬在苏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荷言旗袍”版权作品作为“姑苏IP”挖掘的成果,受到中外宾客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