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作用;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打造经贸合作重要平台,推动本土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力争5年“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总额实现翻番;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外贸份额,挖掘东盟、中东等外贸新兴市场潜力。
2000家深企投资120多个国家
在开放型经济方面,深圳作为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近年来,深圳一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经济模式。深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出口在全国大中城市连续21年居首。深圳市工业增加值中的50%由外资企业贡献,全市实际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广东省40%。“走出去”投资的企业逾2000家,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累计数百亿美元。同时,深圳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统计显示,2014年,深圳外贸出口总额2844.03亿美元,扣除融资性贸易因素后实际增长9.7%,连续2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而在开放型经济的路径中,“一带一路”正在成为重要抓手。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15个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之一,深圳在区位、外向型经济、产业与创新等方面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
专家指出,深圳要发挥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以交通、经贸、人才为重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强化深圳的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功能,完善航空运输体系,鼓励招商局等重点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的港口、机场建设,推进多港联动。
116家企业进出口额超亿美元
年初,深圳市交委提出,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圳在交通方面将要进行拓展。据透露,深圳将构建深圳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力争与泰国林查班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和印尼雅加达港建立国际友好港关系,深圳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17个,优化国际航线网络支持招商局等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进行港口建设布局。同时,深圳也将紧抓船舶大型化机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加快完成铜鼓航道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通航的要求,增开至东南亚、中东、欧洲地区航线,力争深圳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238条、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占比达15%。
目前,深圳已布局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等有关区域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开放和升级。深圳市经贸信息委透露,在货物贸易方面,深圳去年与64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827.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17%,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有116家;技术贸易方面,深圳去年与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技术贸易往来,全年技术进出口金额6.1亿美元,占全市技术贸易合同金额比重11.8%。服务外包方面,2014年,承接了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全年月离岸执行金额达2.9亿美元,占比10.4%;投资合作方面,截至2014年底,深圳累计从64个“一带一路”国家引资26.84亿美元,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领域。而2014年,华为、中兴、长城开发等重点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30个,投资总额3.1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