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血路。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既要突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桎梏,为建立新的体制开路;又要破除极“左”的对外封闭体制,重新打开国门。特区从创建之日起,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性任务,它实行的是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它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突破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以开放的姿态,形成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深圳的实践就是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的实践选择,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创举,亦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产物与最大成果之一。
(二)为全国的体制改革闯出新路。由于传统计划体制和对外封闭体制的长期作用,导致我国经济体制运行的失效与僵化,导致资源配置的盲目与错乱,严重阻碍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转。深圳35年的改革,就是如何重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科学运行机制的改革,就是为全国的体制改革提供示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深圳涉及具体的改革内容近千项,其中的一些改革,对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比如新中国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率先进行价格改革闯关、实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建立外汇调剂中心、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劳务用工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创办证券市场、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市场化发展、建立人才市场、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率先推行住宅商品化、率先实行物业管理、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建立行政大系统管理体制、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率先实行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基层民主窗口、成立国内首家罪案举报中心、促进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率先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率先推行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首推无偿献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制度、政府权力清单、公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深圳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敢闯”史,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正如邓小平高度概括的那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35年的体制改革,大气磅礴、摧枯拉朽、效应巨大、影响深远。
(三)为发展中大国振兴探索出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历史性奇迹,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振兴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