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GDP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同比增长8.8%,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定发展。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圳提出率先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年来,深圳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深圳质量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创新,是深圳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核心密码。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8周年,深圳凭借改革创新,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直在谋划宏观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据介绍,比亚迪公司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技术人员超过20000人。仅2016年,公司研发费用总计45.2亿人民币,占营业额比重为4.37%。截至2017年12月,比亚迪集团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2万项,其中已被授权专利约1.4万项。
深圳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科技创新优势不断迸发。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创新能级大幅增强;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约2万件,连续十几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一万家,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1688家,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新一代移动通讯、无人机、柔性显示等领域技术全球领先,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深圳不断加快完善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全球人才、培育本土人才,先后出台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行动计划》,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把每年11月1日设为“人才日”,建成人才公园。港中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相继落户;去年,深圳新确认孔雀计划人才958人,累计2954人;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8万人,累计近10万人。
创新驱动,助力经济结构实现优化。目前,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过去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并重转型。去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1∶41.3∶58.6。其中,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GDP占比加重,意味着深圳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产业中,以最具发展潜力、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彻底摆脱了加工贸易“打天下”的格局。